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_1800字

《巴黎烧了吗?》读后感1800字

对【巴黎烧了吗】的感觉

1《巴黎烧了吗?》生动而又详细地描绘了1944年8月解放巴黎的战斗全过程。两位作家拉莱·科林斯和多米尼克·拉皮埃尔分别是美国《新闻周刊》和法国《巴黎竞赛》的记者。他们在作品的史实方面力求翔实,花了将近三年时间搜集材料,翻阅了美、法、德三方面的军事档案,采访了上至艾森豪威尔、戴高乐高级助手、肖尔铁茨,下至法、美、德军普通士兵和巴黎市民共达800多人,采用了其中536人的亲身经历,因此能使这部作品做到事事有数据,人人有下落,句句有出处。另一方面他们又发挥了新闻记者的特长,能把文章写得生动活泼、引人入胜,令人觉得仿佛在读一本扣人心弦的惊险小说,放不下手来。作为报告文学,它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典范的作品

以上资料来自网络,下面说说我自己的感觉。

2 巴黎烧了吗?最早是在去年遇到纸质版本书,像一块小砖头,没记错,应该是译林出版社出的吧。翻了几页,没看进去。后来就搁下了,不知什么时候开始就养成了看书只看一小部分,接着就扔下不管了。可能是遇到的书太多的缘故,以至于每每遇到新书好书,真心想读,可是有没有太多时间。所以似乎就变成了只读书皮的坏毛病了。说实在的,此书值得读上几遍。读一遍,肯定看不太明白,简单说,就是巴黎解放的故事,里面太多人物故事,感觉比水浒传的人物还要多吧。并且本书的人物故事不像水浒传里面的人物出现在哪章故事里面,给人的感觉就是绚烂的烟花,看的眼花缭乱的……你要记住那些翔实具体的感人片段,得花点时间和心思重读,才能把整个世界看清呀!

3 看到盟军进入巴黎,我莫名的想起:很多年前,法国人给美国送去了自由女神像;很多年后,美国人回来拯救法国人。不得不说,美法两国人民心连心呀。为了自由,就要让自由的种子随风起舞。

4看一遍下来,记住的东西寥寥无几,其中海明威在巴黎的故事算了印象多一点。对海明威熟悉的人,差不多都知道海明威解放巴黎莎士比亚书店的感人故事。

5肖尔铁茨是希特勒信任的将军,之所以派他坐镇巴黎,是因为冯·肖尔铁茨(1894—1966)出身于普鲁士军人世家,毕业于纪律严明的萨克森军官学校毕业,是一名纳粹德国上将,并且能够会死心塌地的完成上级的命令。

6在29年的军事生涯中,一向以无条件服从命令、坚决完成任务著称。在纳粹军事系统中,上下都认为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纳粹分子,一个铁石心肠的硬汉,“一个从为不问命令是多么严格而意是坚决执行的军官。”1940年,他第一个率部进攻荷兰,用炮火炸死了718人、炸伤78000人,毁掉了鹿特丹市中心。有人问他:进攻一个德国对它没有宣战的国家时有没有良心上的不安?他的回答是:“为什么?”服从命令是军人的天职,德国军人尤甚,肖尔铁茨根本想都没想过要怀疑上级的命令。在东线血腥的塞瓦斯托波战役之后,他奉命率一个师掩护德军撤退,途中一丝不苟地执行了焦土政策。

7然而在巴黎的面前, 肖尔铁茨在深深地被巴黎的文化和市长说服了。诚然他不是一名附庸风雅的军官,在巴黎那些日子,卢浮宫都没有去过一次。在毁坏巴黎这件事情上,自始至终,他是尽量拖延。当然,他没有明确的表示过自己的看法,整个过程,他似乎很被动,在破坏与保护之间摇摆。他服从上级命令布置摧毁整个巴黎的爆破点,他也同意瑞典军官出城和平的谈判。

8 泰丁格说,“给一位将军的任务常常是毁坏,不是保存。不妨设想将来有一天你有机会作为游客又站到这个阳台上来。再一次欣赏这些使我们欢乐、使我们悲伤的建筑物。你能够说,‘本来我是可以把这一切都毁灭掉的,但是我把它们保存了下来,作为献给人类的礼物。’我亲爱的将军,难道这不值得一个征服者感到光荣吗?”

9盟军与戴高乐之间的博弈,戴高乐与法共之间的博弈。盟军希望能够延缓巴黎的解放,这样省下来的燃油和物资就能够尽早的把德军从法国的其他土地赶出去,再者提前解放巴黎会给盟军带来很大的负担。巴黎若是解放了,会消耗大部分的物资,所以盟军的办法是延缓解放巴黎。戴高乐担心巴黎的共产党提前起义,自己会与领袖地位失之交臂。所以,戴高乐千方百计的实现自己掌控解放巴黎的主动权。

10 世界上从来不缺乏战争题材的故事,我国亦如是。我们接触到的中国战争,都是大历史大场面大手笔,留下来的东西或者记录像大理石,冷冰冰的,容不得你去触摸,去感知,像石头放在你的面前,落在你的心上,你知道如此,却不知道如何去体验和默哀。

1.5.6.8均来自网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7/832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