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读后感1800字
关于《人类简史》的杂谈
一如既往,读一本好书,留下一些思考,予自己铭记,供大家讨论。
一、能不能换个故事讲
社会学研究已经指出,凭借“彼此认识,口口相传”的模式,人类所能维持的最大“自然”团体大约是150人。然而如今的知名公司,员工动辄数万,却依然合作顺畅,运转高效;现在的国家,人口数以亿计,却依然治理有方,发展良好。人类之间的大规模合作能力可以说是与其他生物的根本区别,也是质的飞跃。饱读诗书的我们,当然知道公司能够高效运转,国家能够良好发展,是因为制度与法律、团结与信仰、目标与奋斗。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表象,尤瓦尔.赫拉利告诉我们,其根本原因是人类创造了故事或者说是学会了讲故事。农业革命以后生产力的巨大进步,为人类的聚集提供了物质基础,却解决不了资源分配、争端协调、行为规范等难题,于是形形的故事应运而生了。因为大家相信神灵的存在,所以信徒们能够相聚一起,团结协作;因为大家相信货币的价值,所以供需者得以买卖便利,加快资源的分配;因为大家相信人文主义,所以拥护者刻苦奋斗,期望实现个人价值。
过去由故事填充,未来也终将由故事谱写。既然我们知道了人类历史绝非必然,也捕捉到了引导其轨迹的线索,那么对于未来我们是否可以做点什么呢?也许从人类个体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尝试创造或改编故事,为大家讲述不一样的故事。旨在减轻个人身上的沉重枷锁,提升个人的幸福指数。也许《三体》中的安乐死能够照进现实,解脱活人和将死之人的痛苦,给生命以厚度而非长度;也许年轻人可以肆无忌惮的追寻自己的梦想,不必承受房产的重压;也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态度只是纯粹的个人选择,没有指责和揶揄。
二、从“基因”的角度看待世界
从采集社会一路走来,人类数量快速增长,整体生活水平大幅改善。回首望去,几乎所有人都在感叹着人类的伟大成就。不可否认,从整体来看,人类确实是在不断进步的,科技不断更新,理念不断创新,医疗水平不断刷新。然而从个体角度出发,却并不一定会得到相同的结论。虽然现代人类的物质水平碾压采集人类,但幸福水平却该另当别论,毕竟当时的人们每周只需要工作35-45小时,而现代的富裕社会,平均每周的工时是40-45小时,发展中国家则是60甚至80小时。回到采集社会,人们偶然的发现了农耕的方法,并不知道前面有怎样的生活等着他们,等到农业社会的一切固化,他们就再也回不去了。农业社会的人们得承受更低的人均食物,得从早到晚的工作,得遭受各种自然灾害的迫害,得忍受更加单一的营养。真的很难说,这对于个人来说是一种进步。
与其说是人类选择了农业社会,不如说是“基因”通过人类这个载体做出了选择。记得马克.里德利在《孟德尔的魔鬼》中说过,“这场游戏就是复制东西,除此无他”。如果我们试着从“基因”的角度看待这个世界,那么这确实是个复制的游戏。人类在为成为地球之王洋洋得意时,很少会想到整个进化过程中,最大赢家很可能是“基因”。自我复制是基因唯一的目的,衡量“基因”的成功标准便是复制的数量。从采集社会到农业社会,对于个人来说并没有太多好处,但对于基因来说,则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因为基因的复制数量骤然增加。再看家禽世界,成为人类的附属品,需求被忽视,自由被限制,情感被束缚,甚至身体被改造,怎一个惨字了得。然而从基因的角度出发,同样是一片繁荣。基因并不关心载体的诉求是否得到满足,只追求复制数量的不断增加。显然,它很好的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斯坦诺维奇在《机器人叛乱》中指出,个人内心其实拥有两个自我,一个是代表基因利益的自我,另一个是代表载体的自我。大部分时间,两者的目标是一致的,但总有些时候,两者的利益相互冲突。当两者不一致时,它们就要争夺控制权,在你的大脑中爆发冲突。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而人之为人,就是要脱离对于基因的盲从,超越刍狗的命运。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要想摆脱基因的控制,真正为载体利益着想,并非易事,需要我们系统学习相关理论知识,并通过实践不断强化自己的辨别能力,合理运用大脑中“自发式系统”和“分析式系统”。由于我目前并不具备此能力,所以我并不能为大家提出明确的方法,同时我也相信这不是三言两语就能说清楚的,需要大家长期养成。这里只是提供一个思考角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0/14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