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与情人》读后感1500字
只想说中学时代看过这本书,只觉得母亲的爱太深刻太自私,儿子依恋着母亲却也极度地不快乐。
当初虽然看着纠结,但也想,其实生活中也有类似的情节吧:君不见诸多母亲对儿子的爱人百般挑剔,想要管制他,想要他听自己的话……
然而如今再看这部小说,有弗洛伊德和劳伦斯的大名在,似乎就在平平常常的母子关系中看到了其他:所谓不伦之爱,其实也是一种极致哀伤的爱情了。
莫雷尔夫人和保罗有着相似的一面:他们敏感,他们与威廉、安妮、亚瑟和父亲莫雷尔截然不同。他们有着自己的向往,因为一朵花一片叶子就能生出无限的感慨。
事实上如他们这般情感丰富而细腻的人,真的比常人更能体会生命中的孤独与渴望呢。一般都是平庸的矿工生活,丈夫也都是一般地喜欢酗酒喜欢和妻子争吵,可是心思敏感的莫雷尔夫人,没有情感的沟通,没有灵魂的共鸣,即使名义上的丈夫在身边,她也只会感觉自己根本没有丈夫!
如莫雷尔夫人这般的女人,原本不应该出现在莫雷尔先生身边的。或许此时只能说一句“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把所有的期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她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儿子,让他们与父亲之间隔阂越来越大。
大儿子威廉的恋爱关系犹如莫雷尔夫妇,一样的志趣不相投,却一定要彼此捆绑。为了维持所谓“上流社会”的费用,威廉最终还是没有如母亲期待那般扬眉吐气,早早离世;而小儿子亚瑟,性格更像莫雷尔先生的他,想必是无法领会母亲的心意的。说来奇怪,他本来是最爱父亲的,然而在最后,却成了整个家庭中最陌生的一分子。
除却安妮这个女孩,最终留在母亲身边的也只有保罗了,他跟母亲还是如此的相似。
初中时看这本书,最喜欢的就是保罗,喜欢他的神秘,喜欢他对万事万物极其灵敏的感知。如今再看,他与米利亚姆和克莱拉的感情,无一不是在寻求挣脱。米利亚姆就像是保罗的另一个母亲,一样的善良敏感,一样有着崇高的心灵,一样期待着灵魂的共鸣;而克莱拉,于保罗来说更多的是肉体上的吸引。
所以,莫雷尔夫人讨厌米利亚姆,却对克莱拉相对友好,一切都是因为,她在米利亚姆身上看到了自己。这份情感的捆缚,保罗在其中有享受,但也厌倦。他有时候对米利亚姆很喜欢,愿意和她一起分享自己之于大自然的描绘。有时候,他会讨厌米利亚姆对他无所不在的关注。这份控制,让保罗讨厌甚至是恐惧。他在完美犹如母亲的米利亚姆身上找不到安慰,只能转而寻求克莱拉,在生理上证明着自己男性的一面。但是,他和克莱拉,在之外,也只能是情感的淡漠了,彼此竭力靠近,但始终不曾理解。
保罗,尽管对母亲的情感捆缚有厌倦有反抗,但他终究是受母亲影响太深了,母亲去世后他突然就像变成了行尸走肉。很难想象,这般细腻的他,在将来,能够遇见的女孩,又跟母亲有多像?
整部小说看得还是很纠结的,大概是因为经历太少,对这种情感还是知之甚少,甚至连说出点道理也难以说出。只是想,生活中,有时候,或许我们也不需要如此敏感多情。劳伦斯写这部小说是为了揭秘某种非同寻常的女性心理,但如果真正进入小说,你会发现,其实做煤矿小镇里普普通通简简单单的家庭主妇,劳劳累累迷迷糊糊过下去,也挺好的。
以上只为自己感慨,事实上对作品,总的感觉只有:纠结。
另外:劳伦斯小说中很多描写景色的句子,阳光穿过葡萄叶、高高的青红素白的百合、让人心旷神怡到心痛的明月、从容大方的玫瑰花……读来很美好很幽深,又跟整体的情感基调很搭。儿子与情人之外,这些句子,真的很让人喜欢,似乎心情也变得如保罗,如米利亚姆,如莫雷尔夫人一般了,有点自怜的哀伤,有点对这个世界极其悲情的热爱,而生活,惆惆怅怅,好似人将暮年。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53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