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爆点》读后感1600字
书中将产品爆发流行的现象归因为三种模式:个别人物法则 (The Law of the Few)、附着力因素(Stickiness Factor)法则和环境威力(Power of Context)法则。
1、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个别人物法的核心突出的是人,作者指出在这些特别人物主要是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这样的社交达人,爱钻研也爱分享。当他们了解一款产品的流行元素后,会不厌其烦的去跟周围的人分享,而我们所说的传播法则中,最好的广告不是铺天盖地花里胡哨的明星代言,而是身边人的口碑推荐。这里引用了美国独立战争的案例来延伸「人」在这个事件里面的重要性。所以个别人物法则是指通过社交关系和积极努力,再加上自己的热情和个人魅力便把产品的信息传播给了大家,当这个人的人脉越广,信息传递的也就越快。对于这一点的内容延伸,不得不提《别独立用餐》这本“如何扩充人脉”的圣经。
2、附着力因素:
这里讲到的附着力因素,显然重点是「附着力」,我理解这里的附着力更像是「参与感」,就是说再好的产品,活动,广告,在设计它的时候,一定要考虑用户的参与互动性,因为很少有公司能像百事和可口那样疯狂砸广告,直到用户记住品牌为止。附着力的表现必须在用户参与后,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才能更好的替这个产品背书,而没有思考的记住很难通过嘴巴传达出去,因为没有思想,即便传达了,也很难有灵魂,所以这里我理解的附着力是参与感。包括书中提到的《芝麻街》的失败,《小蓝狗》的成功也是在这一点上有本质的区别,当然不同的产品我们在策划以及设计引爆的方案时,也一定要考虑目标用户群体的真实需求,附着力是基于对真实需求的点出发的。附着力法则所说的就是当被传播的信息是容易被注意、记忆的,则容易形成流行。
3、环境威力法则:
流行的趋势需要一个发展的温床,当一个环境形成的时候,个人的因素就不重要了。流行潮同其发生的条件和时间、地点等情况密切相关。环境威力法则的意义在于我们对于环境的改变不只是敏感,而是极度敏感。这里引用了一个作弊的实验得出结论,一个孩子在考试中是否作弊不是取决于他的家庭教育,而是取决于他当时所在的环境。
并且这里还提到了一个“破窗”理论。其实破窗理论是犯罪学里面提出的一个概念,但是这个概念背后的故事很好的呈现了一个产品能被引爆环境对其的重要性。破窗理论是指:如果一个窗户被打破了,过了很久也没有人来把他修好,行人就会以此推断,这是个没人关心、没人管理的地方,很快,就会有更多的窗户被打破,然后无政府主义就开始从这栋楼向相邻的街道蔓延。
这里提到戈茨案和纽约犯罪潮的案例,这里推荐去看戈茨案的自传《地铁里的枪声》 ,在纽约的犯罪率居高不下的那个时代,戈茨案在地铁当众杀人居然可以被判无罪,当庭释放,而后来在纽约的犯罪潮得到有效控制后,整个城市治安很安定的时候,戈茨案因为犯了一个小的罪而被起诉就可以说明,大众的对待事情的态度不是由事件本身的严重程度决定的,而是根据当下所处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可见环境的威力有多大。
就像最近网上炒的很好的北京大火导致的阶层是否真的固化,以及红黄蓝事件的背后,这两种话题之所以在今天能被大众广泛关注也是取决于整个的社会环境所处的阶段。
读这个书的感觉不流畅,不知道是书中案例没有本土化,无法get到点的原因,还是翻译的问题,总是感觉略显啰嗦。没有读过作者其他的书,因为案例无法get到点,所以无法理解作者是讲解案例后强行再回到论点上,还是结合那些案例之后层层推进,逐一回到论据再回到论点。由于能力有限没法读懂原著,所以没法区分到底是案例水土不服还是翻译无非精准表达。
最后,根据这三个点,分别推荐大家对应的看三本强化内容的书:
1、个别人物法则——联系员、内行和推销员
推荐书籍:《别独自用餐》(英语水平好的人推荐看《NEVER EAT ALONE》)
2、附着力因素
推荐书籍:《让创意更有黏性》、《参与感》
3、环境威力法则
推荐书籍:《地铁里的枪声 —正当防卫还是持枪杀人》
ps:这里推荐的书会根据阅读量不定期更新,希望能通过一个书比较好的点有更深入的理解。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31/15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