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_3000字

《遇见未知的自己》读后感3000字

寻找真实的自我

1.前记:为何读这本书?

初遇:在研三的时候第一次拿到这本书,当时正好处在硕士毕业前一段时间,毕业与找工作各种事情忙碌的时候,心情焦躁,对前景担忧,惶惑中好友推荐了这本书给我。读完这本书后,受用很大。

重遇:毕业工作后一年遭遇心理的尴尬期,对于体制内安逸工作的不安心,在体制内外犹豫时,重新读了这本书,开始重新思考,重新定位。

再遇:兜兜转转,生活和工作上仍会遇到心结,做个积极的有力量的人,需要不断的实践,扩大自己的影响圈。

2.读书前的两个问题

(1)为什么我们常常不快乐?

身边遇到过一些人,生活事业事事顺意,却仍然在开心与不开心之间徘徊,有些是热衷于眼前浮华的物质世界,有些不敢坚持做自己,总是活在别人的期望里,有些忙碌的应对各种压力大……

工作上生活中我们常常沦为自己思想和情绪的奴隶,往往被负面情绪所套牢,当下快速发展变迁的社会,个人修养与自我欲望不成比例,容易在行走中迷失自我。

在中国“自我”是种“互依式的自我”,西方则讲究“独立的自我”,如同中国画讲究写意,西方画讲究写实,国人多存在独立人格缺失的问题,缺乏实质和精神。

(2)为什么我们不能拥有想要的生活?

有人说“只要物质条件够好,幸福感会增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无可厚非,但如果被外在的物质欲望锁住,往往陷入迷惑与痛苦的深渊不能自拔,活在这种简单的错误逻辑中而不自知。

羡慕别人的生活状态,忽略了自己当下的生活,看到别人情怀满满的辞职信时,觉得他们真潇洒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我们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如果走进去了解,会发现你真想拥有某种生活时,需要踏实地去实现。

也许有些人穷其一生都无法明白自己究竟想要什么,找不到自己的方法,找不准自己的定位,因此我们需要寻找真实的自我。

3.内容架构

本书以小说的形式,将道理融汇在故事里,以一位都会白领女性遭遇到的种种事件,从身心灵三方面探讨人生模式,阐述了如何解脱身体、情绪、思想的桎梏,如何连接真我、爱和喜悦,全书的主题围绕“爱、喜悦、和平”展开,表达了生命成长的蓝图,讲述在错误的方向上寻求人生的出路。

4.书摘,感由心生

我们感觉很不好的时候,会一直想要从这个泥沼中挣扎地逃出来。我们藉由很多逃避策略不去面对它,压抑它,否定它,排斥它。你记住:“凡是你抗拒的,都会持续。”因为当你抗拒某件事情或是某种情绪的时候,你会聚焦在那种情绪或事件上,这样就赋予它更多的能量,它就更强大了。

我们的思想总是在过去和未来,但我们的身体和呼吸却永远是在当下的。

所有发生在我们身上的事件都是一个经过仔细包装的礼物。只要我们愿意面对它有时候有点丑恶的包装,带着耐心和勇气一点一点地拆开包装的话,我们会惊喜地看到里面珍藏的礼物。

什么样的人最有魅力?我愈来愈觉得,答案就是,内心有力量的人。什么叫做“有内在力量”?就是遇到困难,碰上痛苦时,能够坦然与自己的负面情绪相处。困难大家都有,痛苦每个人也不缺,只要是人,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但内在力量强大的人可以不受苦。

亲爱的,外面没有别人,所有的外在事物都是你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

一旦那个令你快乐的事情不复存在,你的快乐也随之消失。而喜悦不同,它是由内向外的绽放,从内心深处油然而生。

你不是你的工作,你不是你的表现,你不是你的成功,也不是你的失败。这些外在的东西,丝毫动摇不到你那个内在的真我,看清楚小我的虚假认同。

当你真心想要一样东西的时候,你身上散发出来的就是那种能量的振动频率,然后全宇宙就会联合起来帮助你达到你想要的东西。

别为了那些不属于你的观众,去演绎不擅长的人生。

恐惧,愤怒,悲伤都是生命能量的自然流动,它们会来,就一定会走。

让我们心理上受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想法和围绕着这个事情所编造的故事。

比方说你常常有不被爱的感受的话,你就写:我看见我在寻求不被爱的痛苦感受,我全心地接受这种感受,并且放下对它的需要。看见它,接纳它,然后放下对它的需要。

我们人会受苦的最大原因就是抗拒事实。

5.从读书中我收获了什么?

与情绪做朋友:积极情绪则为锦上添花,现在出现消极情绪时,学会了与消极情绪相处,接纳它,看到情绪背后的需求。

做一个正能量的人:不是忽视负能量的存在,而是学会转化负能量,每个人能量的振动频率不同,运用“吸引力法则”,做一个快乐的人,带着正能量去影响他人,享受每一天的美好。

我们创造了自己的世界:我们去看待事情时多数是带着“有色眼镜”的,因为每个人的成长环境、接受到的教育、被灌输的观念等等存在差异,在体验人事物的时候,会有所选择,“外面没有别人,只有你自己”,所有外在的事物其实是我们内在投射出来的结果,,在遇到一些事情的时候,往往令我们难受的是我们对于这件事情的想法,而不是事情本身。所以“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不要浪费在那些外在的不可改变的事情上。

寻找真实的自我,活出自己想要的人生:找回真实的自我,不断地与潜意识打交道,与它相处,接纳它,多往内看,多留意身体的感知,扩大潜意识,调和整理内在,学会臣服,接纳不完美,接纳那些已经发生的事实,集中能量解决可以改变的部分。性格倾向×外在环境×各种教育×生活事件×前世业力(如果你信的话)=人生模式

做一个行动者:“觉悟与空谈之间的区别在于行动起来,拒绝做“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人”, 自我学习与突破,找到一条属于自我觉悟的路径。

分享与感恩一样:分享的愈多,回收的愈多,萧伯纳曾经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仍然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种思想,甚至多于两种思想。”分享并不意味着失去,相反会使我们的人生更丰富多彩。

6.延伸阅读

《冬吴相对论》435期《遇见未知的自己》里面讲到的一个话题,就是“有很多时候我们觉得自己对自己的生活挺厌倦的,但是当如果我们生活突然出现了改变,我们被扔到另外一个生活场景当中的时候,也许我们会发现一个全新的自我,包括自己的能力,包括自己的一些新的想法”。

湖南卫视一档节目《变形记》就是让两个生活境遇完全不同的孩子对调,切换场景体验生活。

吴伯凡“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欲望,就是要摆脱自己现有的环境,生活在别处。”

梁冬“场景决定角色,角色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带来结果。所以很多时候当我们真的要达到这样一个结果的时候,我们不妨试着为自己营造,或者是切换到一个这样的一个场景里面去,也许这种不丰饶的情况,恰好为我们的成长带来了一种场景的原始动力。”

德国的谚语:“多还想更多,就会失去所有。当你失去所有的时候,你发现一点点也是足够的。”境 由心生,心境决定人生,我们每个人的生活中存在无法透析的盲点,在当下的快节奏时代,希望升职加薪,去学最热门技能、去报考最热门专业、用最短的时间成名、用最快的方式积累财富……总想采取最快捷的手段去实现所谓的“梦想”,浮躁而功利的时代,希望能够遵循内心得真实,坚定信念,不忘初衷,挥手庸俗,修身养性,审视自我,不断成长。

人生而同根,却又生而不同,我们是独立的个体,求同存异,我们不能体会别人的人生,路是自己走出来的,可以切换场景体验生活,但每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要自己去过这一生。每一种选择可能是最好抑或是最坏的选择,只要选择了就坚持,相信生活总会回馈给我们。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1/1651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