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_2700字

《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读后感2700字

又熬夜写书评了。

19个小时,历遍数千年的历史,不过也让我感到,数千年不过只是一刹那。

日光之下,再无新事,读本书时这句话常常回响在耳边。

有外国历史学家评论我们中国的历史就是没有历史,每一个朝代都不过是前一个朝代的复刻,建立-发展-兴盛-衰退-灭亡,有如车轮反复般霎那间走过几千年。

我想说的是,世界的历史同样如此吧。

我感觉到,我们人类的群体,无论是家庭、城市、国家、还是整个世界,都像是一个个永不停歇的陀螺,我们的历史似乎就是在追逐财富的历程中制造着秩序,也在制造着混乱。这种不断循环往复被破坏又被修复成为了一种稳定,一种动态平衡——“螺旋上升的世界”。

不过,正如《技术的本质》中对于世界的阐释所说:“这个世界反映的绝对不只是它的机械性。机械性当然依旧是中心议题,但我们现在认识到,随着机械变得具有互动性并复杂起来,它们所揭示的世界也成为了一个复合体。……我们所倾向的观点不再是一种纯粹的秩序,它是一个整体,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是不完美的。……我们正在将完美替换成整体,在整体之中是一片混乱的活力。这种思维的转变更多的是受进化生物学的兴起和简单机械观的枯竭的影响,而不是现代技术。但这种影响被现代科技的特征强化了,这些特征包括了连通性、适应性、进化趋势、有机性,以及它的凌乱的生命力。”

在读书的时候,我也看到了我们的历史中有着种种奇妙无比的相同和不同,然而相同之处却会带来完全的不同发展道路,不同之处却又会带着人们殊途共归。

例如教十字军的“圣战”成为了现代极端化的托词。

教的恩泽之地“君士坦丁堡”——现代的伊斯坦布尔,教和教和平共处。可徒们又有谁还记得十字军曾经对君士坦丁堡的洗劫?

蒙古的扩张对整个欧亚大陆都带来了战争。但去看看细节吧,我们会发现蒙古在欧洲施行的屠杀政策却在入侵南宋时被纠正,蒙古人也最终皈依了汉文化。不过说到被蛮族统治,随匈人入侵驱使而不断迁徙西欧的“蛮族”们也最终摧毁了后来被欧洲人引以为傲的(西)罗马帝国,令欧洲正式进入了延续千年的“中世纪”黑暗时代,而这些蛮族正是现代欧洲国家民族的主要组成:日耳曼人、法兰克人。

不巧的是,在中世纪开始之前,远在亚洲的中国刚从被东亚的蛮族“胡人”控制百余年的恐怖时期,所谓“五胡乱华”——五胡十六国的战乱中摆脱出来,进入南北朝时期。

而这一乱世却为中国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再度兴盛的动力,为随后而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因为本书对中国古代史涉及不多,不才在下在这里稍多做些补充吧。

随着北朝所在的中原地区的战乱不断,中原人口的南迁为中国南方带来了劳动力和更先进的的技术和经济活力。甚至文化方面,乱世也为思想自由提供沃土肥壤,提出务实求治和无君论等观点,科举制度也开始萌芽。对文学、艺术、科技等开创出独到见解与理论。玄学、佛教与道教都很兴盛。对外交流也兴旺发达,西至萨珊帝国,东至日本,南至东南亚和印度。是为隋唐帝国的形。

而北朝继承五胡十六国的传统,率先进入了胡汉融合的新时代,更以北周宇文泰制定的“关中本位政策”为代表,消除胡汉隔阂,并以均田制的名义控制农民。最后结合成“关陇集团”,陈寅恪曾如此形容关陇集团:“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是为隋唐帝国的魂。

在隋朝统一天下后,合并关东与江南人而形成新汉族,开创出具开放性和包容性的隋唐帝国。

在欧洲因蛮族入侵陷入黑暗之时,中国却因为与蛮族融合,成为了欧亚大陆中屈指可数的大帝国。

所谓世事难料也。

其实这也是本书我最喜欢的一点,我可以通过一个时间点,去读到同时期亚洲和欧洲乃至美洲在发生的事情。

我们以往接受的历史教育,是按地区划成一块块的地区去叙述,就好像这些地区本身就是独立发展起来似的,这给我们的世界观带来了一种错觉,使我们下意识的认为其他地区,和我们是没有关系的。

然而这种历史教育模式是错的,这会让我们的世界观只局限在一国,甚至一个更小的地区。而让我们看不到其实从古代开始,我们的世界就是彼此联通,互相影响的。

美洲的殖民运动是我们明朝的兴盛的推动力之一,即使闭关锁国,白银依然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而因为闭关锁国,我们的国家和外界得不到充分的交流,不单经济得不到调节,技术和制度上也进一步落后与西方各国,最终从唐朝盛世落后成为弱国。可欧洲之所以能殖民美洲的初衷,是他们想找到一条和我们直接相连的通道,却因此而开始了地理大发现,欧洲得到美洲的充分输血而崛起成近代的文化主流国家。

而我认为学历史,其实就是在建立一个人的世界观乃至价值观。

人不能只盯着眼前的一亩三分地,而是能够打开眼,看到这一亩地以外,那些被隐藏着在远处的事物,能看到因果,看到教训,看到前人留给我们的思想遗产。

甚至以大看小,明白人与人之间和国与国之间其实可以多么相似,孙子兵法云:“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到了人际关系上,不一样在教育我们,别动不动就动手打架吗?谋与交,实则都是要相互彼此理解,相互包容而后才能退让啊。

而如果历史教到最后只剩下教我们历史小故事。那前人的这些经验总结就都废了。

话说书评写到这里,我不得不吐槽一下我对本书的一些不满之处——对中国历史极少提及。不知道是否我读的西方历史书不够多,样本量不足,让我感觉西方人的历史书对中国总是提及不多。当他们在向我们描绘历史故事的时候,我们中国人似乎处在另一个次元,跟同时代的欧亚国家没有联系似的。

我读过的涉及历史的西方人书籍中,无论是肯福莱特的“世纪三部曲”,或是描述日本的《菊与刀》还是这本试图以丝绸之路为出发点的书,对中国都几乎没有涉及。然而,这几本书所选择的题材,中国的影响都是十分巨大的。

也许福莱特只是写了欧洲可以原谅。但《菊与刀》所描写的日本却是一个受中国文化影响极其深远的国家。而《丝绸之路》,中国是这条路的出发点啊。虽然这点不足,也让我在读书的时候,总是去查阅书中讲到的那个时期,我们的祖先们在做什么,进而让我学到了更多的曾经不曾知道的知识,也让我的世界观更为广阔,思考的时候,视野也更全面。

只是,那也是我这种有耐心有时间的人才能做到的事情啊,其他的读者呢,读了一本标题叫《丝绸之路》的书,却未曾读到古代中国的历史,也未曾读到古代中国与丝绸之路各国是怎么交流的,这多少是一种遗憾啊,哦对,第二个问题也是我现在最好奇,最想了解的问题。

接下来,我要开始攻略《全球通史》了,我其实最希望读到的,就是西方历史学家,是如何在全球视野范围内描述我们这个古老国家的啊,希望这本,能给我答案。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67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