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位:有史以来对美国营销影响最大的观念》读后感1200字
杰克·特劳特先生前些日子去世了,看这本书,是向这位顶尖的营销战略家致敬!
这本大约四十年前写的书在今天读还是颇有启发的,尤其对目前依旧同质化严重、抄袭成风、价值观模糊的中国社会来说,还是很有指导意义的。这本书在中国这个特殊时期特殊环境里找到了精准的“定位”,不啻于伟大的营销胜利。
很喜欢“传播过度”这个词,它非常精准地浓缩出信息化社会给我们带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塞给我们极大的困惑和干扰。广告无处不在,竞争愈演愈烈,对手虎视眈眈,企业外忧内患……如何面对开始时的自我定位及聚焦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何在做到一定规模后克服品牌延伸的野心与好大喜功的贪婪,继续深化品牌概念与维持企业形象?书中两位作者收集大量实例,言简意赅地从各个角度论述该如何“定位”。
“定位的基本方法,不是去创造某种新的、不同的事物,而是去操控心智中已经存在的认知,去重组已存在的关联认知。”
“定位最新的定义是:如何让你在潜在客户的心智中与众不同。”
作者开门见山就提出了不能用以往的旧观念旧经验由内而外(从公司的实力规模与产品的自身特点出发)地给自己的产品定位,而是首先由外向内考虑潜在顾客心智中对产品的认知与期待,由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简单有效、有的放矢的宣传方式。营销胜负不在于公司规模及产品特性,而在于顾客对公司及对产品的心智认知。大公司要争当第一,小公司则需创新突围,各自有各自的生存之道。其次,简单易记的特征、响亮顺口的名字、寻找并填补市场空位,亦是能否顺利“定位”的关键因素。
很喜欢他们将企业定位的概念拓展到个人、宗教、国家、社会等领域的运用。尤其在个人的成长中对自身能力、职业规划与人生定位是大有意义的。定位不是一时的行为,而是一个可持续的、需要经常审视矫正的过程。
但是,企业置心一处的聚焦并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也有一定的时效性。完全单一的业务有时候也是很危险的。
其实定位的理念本身也有个别自相矛盾的地方。作者一方面强调聚焦的重要性,一方面又诟病因为纽约中央铁路公司太过聚焦铁路业务而没有成立一家航空公司以拦截美国航空公司的宣战。前面提醒我们莫用“通用名称”为企业起名,后面又用康宁公司为例说他们若改名“玻璃纤维公司”,将通用名称转化为品牌名,能使消费者将注意力集中到公司的主要业务上。
但是瑕不掩瑜,还是一本不错的书。没有宣传中那么精彩(如今写书的大都这样吧,有个简单概念,然后收集资料,把几句话扩写成一本书,据作者自己说的,里面的很对细点也都各自成书了,“定位”定出了一个系列),但还是值得了解的。
总觉得文中对“心智”一词的翻译非常别扭。“你必须要做到第一个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在心智中留下不可磨灭的信息。”没读过原文,无从细究,也就由它去吧,大概知道意思。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2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