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_3500字

《自由在高处(增订版)》读后感3500字

自己曾在豆瓣讀書「自由在高處」寫過批註,摘錄如下

引文:

『和现实相比,诗人与小说家不但输掉了想象力,而且输掉了修辞的能力。难怪有人说,转型期的中国不需要小说了,诗歌也一样——现在需要的是评论。而我,正是在这一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并由着自己思考问题的乐趣,卷入到评论写作中来的。』

——————

作者的語言邏輯,有些避重就輕,甚至可以說語氣輕佻

『难怪有人说』五個字,以看似輕描淡寫的方式,向讀者傳遞了作者認同『……不需要小说了,诗歌……现在需要的是评论』這句話的信息,卻又好像不是作者所說的——這就顯得極不嚴謹,且不負責任

其實並非如今不需要小說詩歌,也不是特定時代的大眾群體及寫手選擇了某種文體,而是大眾群體極易受到當下時代的「浮躁」氣息感染,閱讀習慣越發趨於快餐化。

這就好比如果我們還像三十年前一樣,大段文字不分行,超過一半的讀者會罷讀——當然這也與排版優化隨著科學發展日益進步不無關係= ]

而許多寫手敏銳嗅覺與趨利性決定了其寫作傾向,並使當下的「浮躁」情緒,對普羅大眾越發具有感染力。透過其文字,我所感受到的「語氣輕佻」,或許也是受到這種「浮躁」的影響吧

引文:

『当我用一本书(《重新发现社会》)的篇幅来谈国家与社会的边界时,发现杜亚泉——这位比我恰好早生了整整一百年的思想巨子,只用一篇四千余字的政论便将我要说的道理全讲完了。这样的时候,你是欣慰多一些,还是绝望多一些?』

——————

作者這話絕非謙虛——如今的寫作者,無論是出於何種原因——情緒浮躁化也好,缺乏學問精神也好——思想深度真的和前輩們相去甚遠。

引文:

『无论是写什么,一切得益于我的两个天性:一是怀疑的精神,二是思想的乐趣。』

——————

無非是陳寅恪先生「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變形記。

至於「天性」……這種事兒,只好呵呵了

引文:

『能体味思想的乐趣,做事便无所谓毅力与坚持,做什么都乐在其中了。我每天都不舍得睡,想了解世界多一点,想写作时间多一点。唯一需要有毅力来做却又未做成的事情是劝自己早点睡觉。』

——————

看似非常清晰易懂的語言,其實『唯一需要有毅力……未做成……』中「未做成」三個字即已暴露作者并不瞭解何謂「毅力」的事實。

作者之前說自己是『由着自己思考问题的乐趣,卷入到评论写作中来的』,此間的邏輯仿佛是:寫詩歌小說的夢想,不屬於「思考問題的樂趣」之一部分——而實際上對文學稍有常識即知:評論和文學批評是最容易不過的部分——正如現在路過這裡的我所做的事一樣——而完整題材的小說及其他專業學術著作,則需要積澱成深厚的功力,輔以持之以恆的毅力才能完成。

連達成簡單事情之毅力都無,何況完成複雜的作品所需之毅力。作者不正視本質原因,卻推說

『转型期的中国不需要小说了,诗歌也一样——现在需要的是评论。而我,正是在这一时代浪潮的推动下,并由着自己思考问题的乐趣,卷入到评论写作中来的』

這種托詞,仿佛詩歌小說那最初的夢想已轉換云云,既不能正視自己缺乏毅力的事實,又不願承認自己爲了逐利而轉為更容易獲得關注的評論寫作,簡直有些自我麻醉的意思,顯得嚴重缺乏誠意。恐怕這,也正是當下社會中典型的「浮躁」情緒的一個映像。

引文:

『我承认自己的大乐趣就在于思想,正如我相信我的全部尊严就在于思想。』

——————

作者口口聲聲的「思想」,是想讓讀者認為:評論寫作比起詩歌小說更能體現作者的思想?還是讓當代浮躁的讀者更傾向於將大多涵蓋「皿煮資優」「思想」「尊嚴」之類關鍵詞的快餐型文字產品,當做營養豐富的套餐來吃?於是乎詩歌小說之類人文積澱更深厚的文體就沒必要存在了?

*注:我以為的「快餐型文字產品」,20世紀90年代後期的雞湯類書籍,另有職場勵志,傳記文學等等,現如今發展到今天,已衍生如此,其本質都是一碼事,文字快餐化,省掉讀者對社會人文的思考,淡化文學品鑒,直接擺給你1,2,3,讓你以為這是在傳承思想,其實,這只是成就妄想

引文:

『歌舞剧的名字是《斯巴达克思》,我印象最深、最让我回味无穷的是其中一句歌词“Je reviendrai,je serai des millions”。为此,我还特别将它译成了很上口的八个字——“我将归来,万马千军”。』

——————

我不懂法文,我也不是甚麼值得一提的人物

下面是我的版本:

「捲土重來,當攜百萬之師」

當然,翻譯這種事,一個人一個版本,可能有人偏愛這個有人偏愛那個,單純做個簡單對比,大家可以感受一下很多年輕人口中『文笔比较好』的熊老師,到底是個啥情況

引文:

『我不必通过说服别人或者让别人臣服于我的观点证明我自己存在。』

——————

這段靠譜。

可惜「評論」這種本質就很難脫離情緒化的表達,尤其是熊先生的法式文藝風,實在與這種理想狀態相去甚遠。

引文:

『偶尔,也会听到一些朋友(比如我尊敬的姜弘先生)问,为什么写这些零星的文字,而不去写更大的东西?对于朋友们的善意提醒,我通常会报之一笑。我知道有些勤奋的朋友,一天会写出很多评论来。但是,即使是这样,你也不必苛责他是在“粗制滥造”,你只当他是在做一些思维训练,在做思想的加法。』

——————

『思想的加法』?

呵呵

這含糊其辭又相當婉約的文字,僅僅表達了「積累」的意味,甚至有些顧左右而言他,卻完全沒有正面回答友人的疑問:

因為友人的提醒其實並非要『苛责他是在“粗制滥造”』,而更可能是對其寫作方面的表現有更高期待——這種思路明顯有點過度敏感了。坦誠的表達,才是真正積澱的開始。

引文:

『散步是日常的,远足却需要机缘和更精心的准备。』

——————

這句有意思,但從我的角度來看,我更傾向於說:散步是日常的,遠足則需要創造性的規劃與堅持下去的毅力與勇氣。機緣再好,半途而廢的行者也絕非都因命運不濟或因緣不公,機緣這等又文藝又好聽的托詞,恐怕也只有熊老先生想得出來吧 = ]

引文:

『事实上,这些年来,我一直在寻找适合我自己的“诗歌加论文”式的表达,相信只有这样才能写出有心灵又有理性的文章,只有这样才能让我身心愉悦,才符合我审美的情趣。

写作首先是为了生活,为了不辜负这一生的光阴,而非为了传世。但是,只要你细心,就会发现人类历史上那些真正流传下来的人文与理论经典——从柏拉图的《理想国》到帕斯卡的《思想录》,从康德的《实践理性批判》到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旧制度与法国大革命》,从老子的《道德经》到费孝通的《乡土中国》,没有哪篇不是既有理性又有心灵的文字。我甚至敢断定,将来的经典绝非刊印在现今中国各大中文核心期刊上的那些可以归类于“密码学”范畴的所谓学术论文。』

——————

邏輯好像是這樣:

1、A是美好的;

2、我追求B;

3、A中可以體現出B;

∴我追求的是美好的;

4、我正在寫作C;

∴C也是美好的

是這樣嗎?= ]

p.s. 將學術論文這一大類別都塞到「密碼學」範疇,著實有點無厘頭,有違熊老先生一貫聲稱的『有自己的方向感,不会去做隔行的评论,更不会发评论癫』的作風。

引文:

『至今还记得年少时背诵“两点之间,直线最短”时的情景。然而,当我检视人类历史的进阶,由低级向高级之演进,却是“两点之间,曲线最短”,这也是伽利略的观点吧。』

——————

首先,對於一個有生活常識的人而言,『兩點之間直線最短』,是不需要背誦的;

其次,我相信『兩點之間,曲線最美』,我也很樂於為『河流彎曲是為了哺育更多生靈』點讚……

但倘若隨便給理學定律改個字眼,好像喊某種口號一般——『曲線最短』,就只能讓人因這種毫無顧忌的無知而感到無語了——既然為了藉助大師級前輩的名人效應來增強自身話語的可信度而非要提『伽利略的觀點』,那麽,好歹也稍微做好起碼的功課——把人家的原話引用清楚——即使不懂翻譯,也該知道中文有現成的對應——最速曲線,而不是甚麽信口雌黃的『曲線最短』

且,這更像是在做與『有自己的方向感,不会去做隔行的评论,更不会发评论癫』相抵觸的——發評論癲

以上,隻言片語而已

所以,內容方面的深淺倒不是很重要,但意識形態層的態度,諸如文學類別愛好上的傾向,用以支撐自身合理性的言不由衷的理由,我覺得並不是很妥當

即使是作為入門讀物,也不合適。

入門者恰恰是欠缺思考的獨立,以及判別事物的準繩

授人以魚遠不及授人以漁重要

倘開卷就遇到這麼熊一位老先生……

啊不……是說這麼一位熊老先生

好像也是蠻毀三觀的

您說呢?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313.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