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白金数据》读后感_1300字

《白金数据》读后感1300字

据说是从2006年就开始连载的作品。

不管东野本人对大数据有无兴趣,他写作的战略眼光是无可指摘的。“大数据”在2006年似乎刚有抬头之势,能够迅速捕捉到这个趋势并在作品中使用,是他身为畅销书作家的实力证明。

Who, How, Why

构成一般推理小说的三大要素,凶手,谜团,真相。

本书情节简单,凶手身份极其容易猜测,在剧情进行到30%左右的时候已经可以盖棺定论。既然“Who”已被轻易破解,“How”自然也水到渠成,侦破过程没有反转,基本上就是一条大路通到底的构架。促使读者不断翻页的就只剩下一个“Why”,随着“白金数据”四个字的出现,真相很快便昭然若揭。

额,从某种意义上来说……

(坦白说,凶手陈述动机的那一刻,居然让人觉得有点无语……)

传统,科技;棋子和棋手

《白金数据》里的所有角色以坐标轴划分的话,大概是这样的分布。X轴的两端为传统和科技,Y轴的两端为棋子和棋手。在这个十字型的模型当中,每个角色各司其职,怀抱各自的信仰。

坐落在“传统X棋子”区间的浅间,是人“灵魂”的部分。虽然效率低,有体力极限,受压力影响,但同时也会质疑,会发散性思考,还有敏锐的观察力。“科技X棋子”的蓼科兄妹,既是科技时代的开拓者,也是人类文明的葬送者,但选择权从来不在他们手上,而在“传统X棋手”的特权阶层手里。“科技X棋手”的组合几乎可说是不存在的,非要说的话,大概是自以为是棋手,结果失了手的水上吧。

至于神乐,神乐是镜子,也是选择。神乐的两个人格代表着人们对科技的两种态度,一个是“机器永远不会出错,未来科技的发展要尽可能减少人为因素的干预”,一个是“机器算法终究只是人类逻辑思维的复制品,人类伟大的创造力在于过程而非结果”。

Which,引发出另外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大数据只看结果,不问因果。

这上面的每一个定位和观点,作者都在《白金数据》中给出了看法。

第四公民和棱镜计划

我们无法得知东野本人对未来大数据和云网络的发展抱何看法,但《白金数据》的核心思想十分清晰明确。当数据毫无保留地为特权阶层所用,会给人类社会以及普通人民的日常带来什么样的改变和影响?

对于这个问题,《白金数据》给出的答案是:不论科技如何发展,构筑人类社会的核心——固化的社会阶层永远不会改变。因为这两者本来就是互相依赖,相辅相成的关系。

在看到DNA数据库和其背后理念的那个瞬间,脑海里蹦出来的是电影《第四公民》。这部基于美国“棱镜事件”(NSA 和 FBI 启动的一个代号为“棱镜”的秘密监控项目,直接进入美国网际网路公司的中心服务器里挖掘数据、收集情报,包括微软、雅虎、谷歌、苹果等在内的9家国际网络巨头皆参与其中)的纪录片上映于2014年,它向所有人展示了一个可怕的,残酷的,但是无可避免的事实——云网络和数据化的发展正在以飞快的速度让“个人隐私”成为一个天大的笑话。

“你的银行卡可以和你在这一天当中所做的任何事进行联结,所以他们知道了你去了哪里,什么时候买东西,他们会将这些信息与有相同记录的人进行联结,这样他们就知道了你和谁说过话,见过面……”

眼熟吗?和《白金数据》不同的是,这样的事情真实地发生了,发生过,也许仍然在发生。

那么棱镜计划是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就在东野圭吾开始连载《白金数据》的第二年,2007年。

所以你看,小说与现实的距离,其实也没有那么远。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5/2486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