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鬼谷子的局(1-10卷)》读后感_1500字

《鬼谷子的局(1-10卷)》读后感1500字

70个小时,322条笔记,看完了寒川子老师的《鬼谷子的局》,春秋战国时期,风云际会,百家争鸣,周王朝没落,魏、楚、秦、齐、赵、燕、韩七雄争霸,其中魏国最先实行变法,相国老白圭经商有道治国有方,国力强盛,魏惠王自信心爆棚,好大喜功,经上卿陈珍和商鞅的忽悠,决定自立为王,从这开始了礼崩乐坏,颠覆了周王朝的诸侯分封制,从此开始七国争霸弱肉强食的时代。

1、魏惠王,耳根子软,自己没主见,容易受人忽悠,没有辨别人才的能力(商鞅和公孙衍都相继从魏国去秦国),老白圭攒下的丰厚家底被他经过了连年征战折腾的底朝天,还屡次犯同样的毛病,陈轸或者是庞涓一忽悠说可以侵占秦国或者是赵国韩国,马上心潮澎湃,一副志得意满的样子,却不评价自己的国家是不是具有这样的实力,尤其是最后攻打韩,太子申、庞涓相继离世,魏国彻底衰败,一蹶不振。

2、惠文公,深谋远虑,秦孝公在位时,特别爱玩蛐蛐,一副玩物丧志的样子,但是在继位后,出手利落,先后除掉了商鞅、甘茂等前朝老臣,建立自己的团队,更是组建了黑雕台(秦国的情报机构),为秦朝统一六国立下汉马功劳,更是牢记秦孝公一统六国的遗愿,一代一代往下传,韬光养奋,更是在苏秦在英雄居说出秦国一统六国的志向后,怕六国围剿秦国,驱逐苏秦,以证明自己没有这样的志向,当然事后非常后悔,并且和公子华说秦国未来最大的敌人就是苏秦,这都是后话,当得知苏秦同门师兄弟张仪附秦时,大胆启用,一举歼灭巴蜀两国,并且听从张仪的计策,同意张仪辞相附魏国,利用庞涓好战的心理,鼓动魏国吞并赵国、伐韩,一举削弱了赵国、齐国、韩国、魏国的实力,尤其是魏国,经伐韩失利,国力掏空,已经威胁不到秦国一统六国。

3.陈轸,先是魏国上卿,为了哄魏王开心,先是为了彰显魏国的大国地位和实力,邀请六国诸侯孟津朝周王,然后又忽悠魏侯南面称王,最终导致魏国失去河西,目的都是都是为了得到魏国相国位置,左边忽悠魏惠王,右边忽悠公子卬,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后庞涓回到魏国,第一件事就是为父报仇,当然要把陈轸的真面目给揭露出来,最终致使陈轸逃亡秦国,当然,路上碰上淳于髯也没闲着,让淳于髯告诉魏惠王鬼谷子另有一孙膑,谋略更胜庞涓,好大喜功的魏惠王当然会去请孙膑下山,终导致孙膑被庞涓迫害后逃亡齐国,最终庞涓的性命还是结束于孙膑之手,或者是被他的好胜之心被吞噬,这是后话,现在接着说陈轸到秦国,惠文公可比魏惠王聪明多了,商鞅的最后时刻,陈轸当然是在秦国没少背后使坏,惠文公没有采取行动,是因为这是他想要的结果,不代表他不知道背后的这些事,所以陈轸一到秦国,惠文公就让陈轸出使楚国了(秦国劲敌),搅屎棍子要搅和也得搅和敌人,对吧,还是惠文公知人善任,当然去楚国最大的贡献于秦国就是把在楚国风头正盛的张仪给挤兑走了,而且走的时候还相当狼狈,张仪的罪名是偷窃和氏璧,楚王大怒,再加上昭阳煽风点火,最后走的时候是被客栈老板轰走的。所以说陈轸是书里的绝对主角,只不过是机心太盛,层次太低,想的都是个人利益得失。

4.庞涓,庞涓是心量小,不容人,悟性和格局在四中最低,考虑最多的是个人功名利禄,结交权贵,黄池之战中击败田忌后第一件事就是去说服魏惠王放出公子卬,当然是想娶瑞莲,在魏国站稳脚跟,一味的想通过打仗来树立威信,而不考虑战争只是获得和平的手段,而不是目的,不与国家的国情相结合,最终成为战争狂魔,国库空虚,民不聊生,庞涓适合的角色大概率是前锋,冲锋陷阵可以,但是不是将才,如果是帐前有谋略的人,估计最后也不会一意孤行,被胜利冲昏头脑,一步步走向深渊。

留下张仪、苏秦、孙膑等空余时间再慢慢往上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32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