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读后感1300字
本周读书群讨论书目,匆匆看完,不论写作背景,单纯把这本书的内容当成一个故事来看,翠翠和两兄弟的故事让人感觉很无措,怎么说呢?因为生的漂亮,翠翠被两兄弟同时看上,但是因为老大不小心淹死,从理性上讲这跟翠翠又有什么关系呢?但是作为父母的二老和同样倾心于翠翠的老二来说,心理也不能当什么事儿都没有发生,情感上即便再喜欢翠翠,大抵再也无法接受因为追求这个姑娘导致儿子或者大哥死去的人,老二过不了跨着老大尸体接受翠翠这道坎,所以远走。这对于被撩拨的失了心的翠翠来说,本书结尾那句“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又何尝不是一种残忍呢?
从故事本身来说,边城小镇的所有人都是好人,没有一个坏人,富家子爱上农家女,挺好的一个故事,但是结果却是所有的好组合起来确是一个坏,而这个坏的结果似乎更接近真实本身。
站在纯故事角度说完本书,再从文学角度来看沈从文的这本《边城》为什么能出传承这么多年,这本书首版于1934年发布,距离现在已经85年了,而我们这个小小的读书群在今天却在讨论85年前出版的这本书,也说明本书的文学价值。实际上我不了解文学,也不知道怎么从文学角度去看这个书经典在哪里。巧在我今天正好看完了许子东的《许子东现代文学课》,里面正好有一章介绍到这本《边城》,给了我一些启发以及本书何以有如此文学地位。
这本书之所有有我说的“无措”的感觉,实质上是因为本书传递出来的深层意思实际上看着好像人也好,事也好,但是却偏偏没有一个好结果,这体现在故事背后的矛盾。而这本小说出现了三层结构性的矛盾关系。
第一层矛盾关系,是义与利。
男主人公讲婚嫁的时候,旁人告诉他,如果娶了翠翠,得到的是一个船;但是娶了另一个女人可以得到一个蹍坊,是稳定赚钱的。对于这个男人来说,他家里有钱,但他也面临一个基础的选择:找一个穷女人还是富女人。这个选择,其实就是见义让利的体现。而这里在当时的中国阶层观念里,本身也是一种矛盾。
第二层矛盾关系,是家庭亲情和男女爱情。
家庭亲情是小说安排两兄弟喜欢上同一个女人,还要用唱歌的形式来决胜负,从亲情的角讲,兄弟如手足,女人如衣服;但是兄弟中的一人却因为这件衣服死了,那除了道德层面,在中国的传统观念里,另一个男的就算过的了自己的良心也无法过去父母那一关,这就是一个死结,所以在家庭亲情和男女上又产生了一从矛盾;
第三层矛盾关系,就是我上面讲到的,为什么没有一个坏人的故事最终讲了一个坏透了的故事。
老头死了,外孙女嫁不出去;追求她的两个男人,一个死了,一个走了;他们的父亲也不开心,嘴里说不出,心理可能在责怪翠翠给两个儿子带来的命运,这件感情的纠纷,导致与此相关的每一个人都不快乐。但这是谁的错呢?但似乎谁也没错…
通过本书三层矛盾结构的分解,足以解释《边城》在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地位,这应该也是沈从文的高明之处,原则上来说,这本书属于悲剧,但是讲述全程无悲而结果又让人感觉荒诞的很,跟着小说的故事情节走,有一种顺理成章的进入合情合理的荒诞感,我想可能正是这种交错的矛盾,反而更接近人性以及人生在每个时代背景下的一些选择本身的那种真实感,这应该就是本书的精妙之处吧。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6/259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