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唐浩明修订版(全集)》读后感1600字
广敷的最后一番话,无疑是让曾国藩振聋发聩的,让其坚守一生的信念发生了怀疑。或许世人对其评价最高的应该就是他自剪羽翼,裁撤湘军,这才有了后面的官至宰抚,善始善终。但广敷先生却说他是为一己之私,为家族的长久而至天下百姓而不顾。的确,当时拥有二十万湘军和李鸿章的淮军,水路两军装备齐全,再加上清政府的腐朽,八旗与绿营严重腐朽,战斗力低下,曾国藩打下紫荆城,黄袍加身是很有可能的。洋人重利,如果再对洋人许下重利,再结合捻匪,纵使清军有左宗棠也无济于事。但是曾国藩的天性也决定了他不可能这样做,受封建思想的影响,他一直立志是做郭子仪与李光弼那样提两京还天子的中兴之臣,而做不了赵匡胤那样陈桥兵变的创世之君。他太谨小慎微了,说白了就是怯弱。如广敷先生所言,当时的清政府基础已坏了,大厦将倾,凭一己之力已无法回天了。但是也不尽如其所说,当时已不仅仅是清政府的基础已坏,其实是整个封建社会的基础已坏,更不上世界的走势了。他想达到的目的是救万民于水火,改变整个中国的赢弱形式,但是就算曾国藩揭竿而起,黄袍加身,也是无法改变这个现状的,毕竟当时中国的军事实力,差之西方太远了,而且打下金陵的湘军就已经那么不受约束,烧杀抢掠,打下京城的湘军又会变成什么样?还能继续保家卫国吗?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改变中国的小局,而不能改变世界的大趋势。中国,落后始终是要挨打的。
纵观曾国藩的一生,从一寒门学子做到宰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后人评价其为古今之完人,但是对于这个评价,感觉对其一生太过颂扬了。曾的一生做官的确做出了境界,但是做人做事感觉其还是欠缺了一点。对于做人,无疑曾最对不起的就是其六弟,本来有着辉煌荣耀的一生,披黄马褂,封五等候,但是曾却为了满门忠义的牌匾,以及自己政治生涯的名声,活生生的让自己的六弟变成一个活死人。对其小妾,侍候其两年,怀着他的骨肉离世,但是最终却连坟墓都不得归祖地。对康福,一生对其忠心耿耿,赴汤蹈火,但最终还是为了自己的前途与名声,斩韦以震慑全军, 从而达到裁军的目的,让康福对他心灰意冷,郁郁而终。对于做事,曾的军事才能确实不高,谋不如左宗棠,武不如曾九荃。平定太平天国,如果不是天平天国自身的内乱,是决计不可能的。太平天国虽然未必能推翻清政府,但是分庭抗礼是绝对没有问题的。平定捻匪,靠的是李鸿章的淮军,及其淮军相对先进的武器装备。包括湘军打下金陵之后,湘军的种种作为,与土匪无益,曾对于湘军的管理确实没有做到位,从而致使湘军的寿命太短了,短短十年的时间,湘军已变得暮气横生,如果当时湘军没有裁撤,又不揭竿而起,那么湘军定会成为中华动荡的另一股力量。所以,曾于军事上的成就,我更倾向于大势所趋。
但是曾国于官场上的学问,从荷叶塘复出之后,那就跟之前判若两人了,的确精于此道。不得不佩服他在每次战争胜利之后,邀功榜上自己的名字绝对不会排在首位,永远把别人放在前面,甚至是自己的政敌。同时于左宗棠,他几次先低头道歉,从而争取到了这个有能力又有实力的盟友。在用人方面也重用满人,从而获得清政府的信任。从而为湘军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不然凭借他一届,清政府怎么会容忍他坐拥二十万的军队。同时建工厂,建学校,送学生出国留学,学习先进的西方科学和制造业,这是改变中国赢弱局面的根本之法。无疑,他为了中华民族的前进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不得不佩服他的远见。
我一直认为,对于这种功高盖主的臣子,能做到善始善终就非常非常厉害了,但是曾国藩却能做到临终的那一天依然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他死后又由他的学生李鸿章,扛起了他的大旗,成为了当时天下第一家。为着清廷的中兴崛起而努力。古今之完人这句话我未必认同,但是当官要读曾国藩这句话,完全认同。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67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