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中共党史珍闻录》读后感_1600字

《中共党史珍闻录》读后感1600字

《中共党史珍闻录》是一本有关中共党史的不可多得的好书,它考证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细致、严谨,得出的结论中立、客观,在某些地方又能言他人不敢言,读了很有收获。

在第一章中,作者指出研究和评价陈独秀要“不唯书,不唯上”,言外之意大概是不能凭毛泽东对陈独秀的只言片语而对陈独秀盖棺定论,他分析评价陈各时期的所作所为,最后援引它书总结出陈独秀的六大贡献、两大成就。这和我们在教科书中学到的那个成绩被一笔带过、错误被过分突出的陈独秀大有不同。

在第二章中,作者论述了井冈山时期“朱毛之争”的前因后果,指出“朱毛之争”的实质是同志之间的公开讨论,而不是派别之争,争论的最后解决不仅向我们展示了毛、朱、周、陈毅等老一辈人的高风亮节和磊落无私,也从另一个角度揭示了毛泽东领导地位逐渐形成的过程。

在第七章中,作者历数新中国成立后国共的几次秘密接触,说明毛、蒋虽是几十年的对头,但在民族大义上是一致的,都不愿背负分裂国家的千古骂名。经过双方几次秘密接触,做了大量努力,最终因各种因素没有解决,一直搁置到现在,多少让人觉得有点遗憾。此外,从毛时期的政策来看,所谓“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并不是邓首创,而是在毛时代早已提出,只是当时并未这样命名和真正实施而已。

在第八章中,作者饱含热情地论述了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公开顶撞毛泽东事件的始末,更多的让人感受到的是人情和人性。梁、毛是多年相交的老朋友,梁漱溟是性情倔强的知识分子,毛泽东是一国领袖,建国后二人间的交往和政见争论便不仅仅是个人之间的分歧。当梁在公开场合对党的政策和路线提出质疑时,毛是给了他一定容忍的,梁得以善终也是离不开毛对他的特殊关照的。建国后的一段时期,有些人被打倒了,有些人幸免于难,其中的缘由是三言两语说不清的。

在第九章中,作者分析和评价中苏交恶过程是十分客观和中立的,该归咎于苏联的就归咎于苏联,该由中共负责的也毫不隐晦。文章最后总结的经验教训是十分深刻和有益的,对现在也有指导意义。

在第十章中,作者写的是毛刘二人分歧的由来和发展,这一章读者的想法最多、最激烈,因为这涉及到“文革”等建国后一系列极具争议的事件。毛刘二人在建国前后的一个时期互相支持、投桃报李,合作是很亲密的。但从发展农业合作社开始,二人相继在社会主义改造进度、国内主要矛盾等问题上出现分歧,最终使毛认为刘走上了修正主义道路而下决心打倒他。作者的分析:“毛泽东重提阶级斗争,并把它视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这是毛泽东在指导思想上向左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它为此后近20年的失误种下了祸根。日后毛刘之间出现更大分歧,基本上都是在阶级斗争这个问题上展开的”,可以说是一针见血。二人对当时国际国内形势的不同判断导致他们的政见和施政措施出现分歧是十分正常的,在那个国家制度和党内民主不健全的时代,政治人物为了贯彻自己的主张必然要保住权力,这也就是我在想法中所说的“权力斗争是基于路线斗争”,而不是相反。如果把二人的分歧看作是单纯的权力斗争,个人认为是非常庸俗的。只是刘当时作为一国主席被打倒,受尽折磨而死,让人唏嘘不已,也给我们提供了不少有关民主、法制建设和党内斗争的深刻教训。

在第十一章中,作者写了陈伯达这一党内理论家的沉浮,与多数书籍侧重论述陈伯达在建国后犯下的重大罪行不同,作者在前半部分着重写了他的发迹和贡献,他所写的《中国四大家族》《人民公敌蒋介石》等文章起到了言论号角、舆论宣传的作用,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政权是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建国后,陈伯达参与撰写了一些重要文件如《共同纲领》,也是有一定成就的。作者这种能冲破禁忌、言他人所不能言、功过兼评的做法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综上,给此书评四分,推荐喜欢党史的朋友们阅读。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628.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