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故宫修文物》读后感1300字
故宫,对于我来说,所有的印象都来自于影视剧。气势恢宏的大殿,勾心斗角的后宫,孤独荒凉的冷宫。而《我在故宫修文物》这本书,从另一个视觉切入故宫,让我们看到了这座百年宫殿在褪去浮华之后的平静。
在这本书中,“文物”不是主角,而是修复他们的,中国当代最顶尖的——文物修复师。而这些主角们,对于“最顶尖”这个词没有太大的感觉,在书的扉页上就写着这样一段话:“他们视自己为普通的故宫工作人员,但其实,他们是最顶级的文物修复专家,是给这个国家最顶级的文物治病的\医生\。”内心要多么的平静才能如此淡泊名利?我想,这和他们的工作日常也是分不开的。
书中侧写了12位修复师的工作过程,也记录了他们的口述文字。而每一位修复师无一例外的都强调了两点:个人内心的平静和对文物的尊敬。修复文物最忌讳的就是急躁,每一位新到故宫的修复师一年之内是不能碰文物的,他们每天要做的就是反复修炼基本功,而与其说是修炼基本功,不如说是为了“磨性子”,修复一件文物动辄小半年,甚至一年两年的都有,关键就是在于一个“慢”字,没有足够的耐性,稍有不慎便会出错,也许一件文物就这么毁了。所以,不论是看书,还是看纪录片,都有一种时间慢了下来的感觉,慢到也许一生只能做一件事了。
对文物的尊敬,我认为也可以理解为对工作的尊敬。只有你尊敬他了,敬畏他了,才能认真的、严谨的对待他。一件文物的价值,不在于他能带来多少商业利益,而在于他能传承多少历史文化。书中不论是作者的侧写,还是修复师的口述,都提到:“修复文物是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而修复师们要做的,是将前人的艺术创作完整的传递给现代的我们,所以在这里,没有个人创新,只有完美复刻。这复刻,不仅于形,更于心——原创者在创作这件作品时心里所想表达的,修复师们必须知道,且一丝不苟的完整传递。是什么让他们可以放下个人想法,日复一日的复制他人的梦想?我想就是对这份工作和对这些文物的热爱与尊敬。
作者在侧写这12位修复师时,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匠人精神。这让我想到了李宗盛在《致匠心》里的写到的:“人有情怀、有信念、有态度。...世界再嘈杂,匠人的内心,必须是安静、安定的。”现如今,也许“匠人”、“情怀”这些词早已烂俗,但“匠人精神”这四个字用在修复师们的身上,再脱俗不过了。不论故宫以外的世界多么嘈杂,汽车的喇叭声,小贩的叫卖声,游客的喧闹声,回到“文保科技部”这个院子里,就只有夏天的蝉鸣和冬天的落雪,以及修复师们工作之余的调侃。引用我最喜欢的修复师,裱画室的杨泽华说过的一句话:“利益是暂时的,传承才是永恒的。”他们现在在做的,就是将这份永恒尽量延续下去。
“择一事,终一生”是我们多少人曾经追求的生活方式,而日趋快速的节奏让我们被推得甚至踉跄,无形的利益又像一道枷锁勒得我们喘不过气,何以谈曾经的梦想?那么,趁现在,停下脚步审视一下如今的自己。
最后,要吐槽一下,也许是纪录片的爆红,让制作组措手不及,来不及好好审定内容,有多处作者的侧写与修复师的口述内容重复,书籍本身的装订也不是很精细,有几处脱胶。这与书里强调的“匠人精神”形成强烈讽刺。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7/27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