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_2800字

《小小小小的火》读后感2800字

《小小小小的火》是华裔女作家伍绮诗的第二部长篇小说,一经出版,难免会被人拿去与她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相提并论,因为它的高度早已有了定论。而相信看过这两本小说的读者,恐怕从中都或多或少找到了一些相似性。首先是两部小说整体的结构雷同,开篇就已经交代了故事的结尾,然后再来慢慢铺这个故事的前因后果。其次是小说故事选取的主题,比如亲子矛盾、种族歧视、以及如何做自己等,都是这两部小说探讨的主题。
伍绮诗从小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和俄亥俄州长大,她是典型的移民二代。如今和家人在马萨诸塞州的剑桥生活。虽然父母是科学家,但是从小在与自己肤色不同的环境里生活,必定也遭到过歧视。所以,在《无声告白》里我们看到了一个华裔与白人的混血家庭的悲剧,在《小小小小的火》里,我们又看到了一个柔弱的香港华裔女子贝比,在与白人家庭麦卡洛夫妇争夺自己孩子的监护权时,那种无依无靠的绝望。
好在后来还有一位华裔律师,他愿意免费帮贝比打这场官司,法庭上当他问麦卡洛夫人,怎样让一个华人婴儿了解到自己的祖先与文化的时候。麦卡洛夫人说,会在家里摆几尊唐三彩、会带她去吃当地最地道的中餐馆等。可是那种身份上的无归属感,是靠几尊唐三彩、吃几顿中餐就能解决的吗?每天只要她一睁开眼睛,她感受到的一切就是与她的身份不同的,连她玩的玩具都与她长的不一样,没有一个是黑眼睛、黑头发的。歧视,它不仅仅只是表现在文化和饮食上,它已经完全渗透进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里。
关于如何做自己与亲子矛盾,《无声告白》里伍绮诗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玛丽琳一生都想摆脱母亲的期待,不屑于像自己的母亲那样把家庭主妇当成职业,过着没有自我的生活。她想拥有家庭的同时,也能够实现自己的理想。当她与华裔詹姆斯·李结婚后,她并没有实现自己的理想,于是将这份希望转嫁于自己的女儿莉迪亚。所以,玛丽琳最终活成了她以前讨厌的母亲那样,她成了她母亲,而女儿莉迪亚就是曾经的自己。
到了《小小小小的火》,她再次对我们说——永远记得,你呼吸的每一个瞬间,都应该去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理查德森太太的处世哲学是,她觉得因为人生中经常需要放弃一些东西,从而让那些更为重要的东西得以保留:比如美丽的房子、稳定的工作、亲爱的丈夫、健康快乐的孩子。由此看来,这笔交易显然十分划算。规则的存在是有原因的:遵守规则的人功成名就;违反规则的人则有可能将全世界都付之一炬。
然而现在来了个米娅,琳达(前文中与香港人贝比争夺监护权的麦卡洛太太)的麻烦全部是她惹出来的。她一心想要剥夺别人做母亲的权利,自己却是个不称职的母亲:带着个没有父亲的孩子东奔西跑,从事各种不体面的工作,却还要自我催眠——也给别人催眠——说服自己,这一切都是为了艺术;搬弄是非、煽风点火,插手别人家的闲事,像个危险的纵火犯。
最让理查德森太太愤愤不平的是米娅那股随心所欲的劲头,简直是个不顾后果的疯子。老朋友的遭遇也让她心碎,这件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灾难。你可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她想,既然大家都无法率性而为,米娅又怎么能够例外?
理查德森太太曾经年少时因一场恋爱,也差点过上了私奔流浪的生活,谁还没个年轻冲动的时候呢!不过,她并没有那么做,如今生活过得井井有条,丈夫、孩子、工作等,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之中,她很庆幸自己当初的选择。因为,在这个他人都希望你能按照他人的意愿过一生的大环境下,个人想要做自己,并且选择按照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何其艰难!你选择了A(A是人们认为的美好生活)就得放弃B(B是你自己想要而他人普遍觉得不美好的生活),你想要做自己,你就不能在意他人的目光,而这个他人往往是你最亲的人,要不然你也不会在乎。所以,选择的同时也意味着失去,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在乎你因为选择了B而失去的那个A。
可是,米娅的出现让她想起了过去的自己,为什么自己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她却敢呢?理查德森太太不甘心,她想证明自己是对的。于是,米娅的一举一动在她眼里都成了挑衅,对于生活方式的选择、教育子女方面。虽然米娅没有直接与她产生冲突,但是理查德森林太太好像把她当成了假想敌,自以为是地,一次次想象着自己与米娅交锋的过程。
就像小说结尾部分米娅对她说的那样——“你看不惯,对不对?”米娅突然说,“我觉得你实在缺乏想象力,不明白为什么有人会选择和你不一样的生活,为什么大家不都去住大房子,拥有大草坪、漂亮的汽车和办公室的工作,为什么别人会选择和你选择的不一样的东西。”现在轮到米娅打量理查德森太太了,仿佛理解她的密码就写在她的脸上,“这让你感到恐惧,让你觉得难以把握,因为你放弃了你不知道自己想要的东西。”她的唇角一挑,露出一抹锐利、怜悯的微笑,“你究竟放弃了什么呢?喜欢的男孩?出远门的机会?还是整个人生?”
综上所诉,很难不去将这两部小说进行对比。虽然有相似性,但是从阅读体验上来评价,我觉得《小小小小的火》比《无声告白》更好。第一、《小小小小的火》在内容方面会更加的丰富。第二、《小小小小的火》人物之间的内心矛盾与情节设计更具有张力。第三、《小小小小的火》写作风格上相对要轻松幽默那么一点点。反正看《无声告白》时,我的脑子有一种被什么东西给箍住了的紧束感。
近两年小说渐渐读的多了起来,我总是惊讶于作家在一张张白纸上,凭空构建的一个全新的世界。他们创造了书里的每一束花、每一颗草、以及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就连里面的时间都变得很任性了,有时候慢的像蜗牛,有时候又快的如电光火石般,作家笔锋一转,几年、甚至几百上千年都只不过是几个字的事。也就是说他们可以控制时间,也可以控制书里人物的聚散悲喜。在这个世界里,手握笔端的作家就是神、是上帝,这也是我非常羡慕作家的原因。
然而,这个世界没有人是神、是上帝,也没有什么是可以凭空建造出来的,作家写作的故事大多来源于自己过去的生活经历。罗伯特・麦基在他创作的电影编剧书籍《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里就说——可以说每一位作家,他们都是从自己的生活中寻找素材与写作灵感的。像查尔斯·狄更斯的父亲因债务诉讼被捕入狱,他在《大卫·科波菲尔》、《雾都孤儿》和《远大前程》中都反反复复地描写了孤独儿童苦苦找寻失散父亲这一情节。
莫里哀对十七世纪法国的愚蠢和堕落痛恨不已,便诉诸笔头以写作剧本为生,其作品题目读起来就像是一份对人性之恶的清单诉状:《吝啬鬼》、《愤世嫉俗》、《无病》。
高尔基的《童年》,就是以自己的童年为基础写的一部自传体小说。包括鲁迅的《故乡》,以及曹文轩的作品里,就经常可以看到他童年的影子。而从伍绮诗的这两部长篇小说《无声告白》、《小小小小的火》中,我仿佛也看到了她童年的样子。
这些作家都找到了他们的主题,支撑了他们作为作家的漫长旅程。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8/2915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