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读后感2300字
奥古斯特·库比席克:《青年希特勒:蜕变,从这一刻开始》
对历史上的伟大失败人物而言,对其的书写始终是个问题,盖出于历史都是由胜利者书写的。
另外,“伟大”本身也是个问题。许多人是不承认失败人物可以被称为“伟大”的,这是因为这些人认定“伟大”是个褒义词。这又是一个问题。我以为“伟大”这个词并不一定就是褒义词,而是一个中性词,是一种客观的旁观视觉。“伟”者,雄伟也。“大”者,庞大也。就是说,一个历史人物的产生的时代影响比较大,从后向前看,其历史身姿如山如岳,比较雄伟,远远出乎一众普通小山之上。其历史映像比较庞大,如阴影遮天,甚至令整个目光可及的世界都为之沉默。所谓伟大者,无过如此。
历史以来,对希特勒鄙薄批评者众,这使得许多书籍对其的描述出于历史情绪偏于主观。这本书的意义在于,作者本是希特勒青年时期的好朋友,这样,其视觉比诸他人,会有所不同。一是深刻性,描述者文笔未必深刻,然而事实深刻。二是客观性,由于希特勒属于伟大的失败人物,历史情绪于之有恨无爱,作者虽是朋友,但同样不敢美化,这就保证了客观为上。三是反思性,由于前两个原因,真实造成的直接效果,是作者和读者都会倾向于在整个写作以及阅读中的反思。反思说起来容易,写起来简单,做起来难。这并不是每一本书都能达到的效果。
读本书,第一个体会是想象力。但凡伟大人物,无论其出自政治,军事,文学亦或是诗人艺术家,科学家,想象力必然是第一流的。想象力是一种上帝般的能力,是一种精神战略能力。一件事实的发生,必然在想象力完成之后。历史上所谓“神一般的人”,主要是指两方面,一是神一般的想象力,二是神一般的行动力。大家都长着差不多的脑袋,他想到的那么广大高远,所以可以称之为神一般的思维。大家都长着差不多的身体活差不多的年龄,他干了那么多事跑了那么多地方,所以可以称之为神一般的行动。西方历史上,如凯撒,亚历山大,拿破仑,希特勒,都是此一流人物。
这也就构成了历史伟大人物的伟大和不同:一是想常人之所不敢想,二是行常人之所不敢行。其所以伟大,所以有别于常人,盖出于此。想象力当然是基础,这是一个人对自我以及自我打算开展的事业的战略规划。想象的过程,实际上即是完成战略规划,丰富战略细节的过程。行动力的过程是具体施工过程,快速行动,一切行动稳准狠,是伟大历史人物的共同表现。因为时间有限,生命有限。时间有限是就外在世界而言,外在世界不会给你那么长时间那么多机会由着你折腾,一是会有同样强大的对手出现制约你,二是时间久了行动多了还不成功人民会厌烦你。生命有限是就个人而言,年轻力壮精力充沛的时光有限,如果不能在短暂的时间完成对战略计划的实现,年龄会拖垮你,死亡会战胜你。这一点,是许多历史伟大人物总给人以行色匆匆,忙忙碌碌似乎不知疲倦总在路上的原因。
基本上,伟大历史人物都存在着建设和破坏的双重作用问题。希特勒首先是破坏作用,打破欧洲平衡,打破可不是用嘴,是用军队用炮火。这就造成了两方面的破坏,一是大量的伤亡,这是对人的生命的破坏。二是大面积的战火,这是对人的生活环境生存物资的毁坏。这实际上也就是希特勒成为世界人民公敌的表面原因。当然还有一个深刻的内在的文化因素,就是鼓吹民族优越感,鼓吹侵略。谁也容不得自我鼓吹优越,何况还要把这种优越付诸实现。希特勒的建设作用体现在促进了科技的大发展,因为战争的需要,人类科学技术在二战实现了跨越式的飞速发展。当然,这个建设和破坏相比,人们宁愿慢一点大发展,也不愿意以大量死亡和以生活的破坏为代价获得大发展。这也是所以希特勒的建设作用总会被漠视总会被批评的原因所在。
历史的看,希特勒的失败基本上注定了的。一个是自我孤立,鼓吹民族优越感,你优秀那其他民族就是,如果别人真的都那么劣等那么你也别优秀了,把你打下来大家一样才平等。要以整个世界为敌,但你人口又少,不输不行。二个是情绪化,德国本身是个情绪化比较严重的民族,一方面是一板一眼,一方面是动辄情绪冲动。贝多芬,尼采,乃至于歌德的“少年维特”,都是这种伟大情绪冲动的代表。希特勒本身也是个极度情绪化的伟大人物。情绪容易感染人催化人,使人狂躁使人愤怒。德国哲学以康德的知性哲学为主轴,这种思维知性的作用之一,就在于能够克服和瓦解民族文化中的情绪。三是历史原因,二战以前德意志的整个混乱甚至失败记录,促使整个德国迫切的需要一次彻底的大变化,要么是大胜利,要么是大失败。只要是大的,输了赢了都可以,最怕不死不活的继续下去。就此而言,德国又是个颇具英雄好汉色彩的民族。有愚蠢荒唐的一面,但又有使人为之肃然起敬不得不佩服的一面。
看待伟大历史人物,有两种视觉:
世有非常之人,然后有非常之事;
世有非常之事,然后有非常之人。
整个二战历史,这两种视觉都有代表。前者的代表是希特勒,后者的代表是希特勒的伟大对手英国人温斯顿·丘吉尔总统。有造的,就有结的。一物既生,就有一物伴随。二者既相互成全之,也相互毁坏之。
以中国传统文化视觉去看待希特勒,其败也必然。盖出于中国文化强调王霸之道,二者选择不同,结果不同。凡王道,往往有机会建立事业,达到成功。这是因为王道强调整体受益,超越自我追求,不以一己为中心。霸道则以之相反,忽略整体感受,强调自我优越感,以一己为中心。
博尔赫斯曾说希特勒在内心中渴望着神秘的失败。伟大的文学哲学家论调神秘,而其论调在某种意义上是成立的。伟大人物们的内心坚硬如金,要么收获伟大的成功,要么接受伟大的失败。伟大人物们绝不能容忍的,是平庸的活着,这比死去更加可悲。
2017-8-2于临潼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09/299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