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明史十二讲》读后感_1900字

《明史十二讲》读后感1900字

读史可知当下、见未来。明朝两百多年历史,当今最强大之美利坚不过240余年,新中国方六十八载。古今中外,历史不断在循环,各个朝代都出现过“盛世”,但最终难免消亡。
从历史角度看因果律,真是报应不爽。明太祖马上得天下后,兴大狱、杀功臣,削相权、收兵权,严订制、广立藩,以为可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千秋万代的大明朝,结果报应是接踵而来。
明二代朱允炆登基第一年就因削藩引得朱棣发起“靖难之役”。四年后,皇位更迭,朱棣篡位改年号“永乐”。这是对朱元璋“立藩王”政策的直接打脸,分封子孙并没有带来太平盛世,而是内战。更绝的是朱元璋立下子孙只能吃薪俸,不得外出工作的祖制直接导致后期不少朱家子孙饿死。
朱棣篡位借助了宦官的力量,因此自永乐起,宦官在大明朝的分量越来越重。这是对朱元璋的第二次打脸——他早就立下铁牌,禁止宦官参政。然而自永乐后,明朝宦官的政治力量越发强大,到魏忠贤时登峰造极。
朱棣儿子朱高炽即位仁宗,当年被言官气死,朱瞻基临朝号宣宗。这一时期的皇帝对之前的酷政拨乱反正,重新建立了文臣班底,史称“仁宣之治”。但仁宣二帝还是打了朱元璋的脸。为啥?朱元璋费尽心思养肥胡惟庸进而杀之,顺手收了相权,而仁宣二帝却建立了一个权力有过之而无不及的内阁。毕竟不是每个子孙都能有朱元璋那样的体力和精力,一个人独自处理铺天盖地的奏章,想休息一下还不由得自己,这当皇帝比农民工还苦。
明英宗少年继位,可谓多灾多难。前期有“三杨”辅佐尚且政治清明,但自盲目信任宦官王振后,灾祸连连降临。先是土木堡之变被擒囚禁,后被景帝迎回后继续软禁,直至“夺门之变”从景帝手中夺回皇位。明朝的叔侄、兄弟之间争斗之多、之残酷,是历代少见的,这多少跟朱元璋埋下的祸根有关系。自王振后,又有汪直、刘瑾、魏忠贤等权倾朝野的宦官,把明朝的政治气氛搅得乌烟瘴气。
明宪宗开了个坏头,因口齿不清,他16年不上朝,导致大量问题得不到解决。而且他还十分贪财,通过大肆扩增皇庄,随意指派“传奉官”,与民争利,也给了下面官员大量搜刮民脂民膏的借口。在任用宦官方面,宪宗也继承了英宗的爱好,重用汪直,因其长年不视事,汪直俨然成为皇帝代言人,欺上瞒下,作恶多端。明孝宗继位后,对宪宗的做法拨乱反正,勤政爱民,明朝迎来了一次中兴,延续了国祚。但孝宗唯一的儿子朱厚照登基后,却彻底放弃了政务,设立豹房,终日玩乐。其间其叔朱宸濠造反,幸得王守仁镇压。武宗荒淫治世,但却能安享太平,全因孝宗留下了一个强大的官僚班底。
嘉靖在位45年,属于当政时间很长的明代皇帝。嘉靖无疑是一个有能力的皇帝,虽少年继位,但他不甘受辅臣左右,通过“大礼议”打击了官僚集团,而这进一步弱化了从孝宗一朝留下来的官僚班底。他严防宦官当政,但又不可避免地受到宦官的影响。皇权压倒外廷的结果则是一帮投嘉靖所好的奸臣当道,其间最为大奸大恶者,莫过严嵩。嘉靖年间,大明国力大不如前,北有俺答,南有倭寇,虽然戚继光抗倭成功,但只是局部胜利,明朝统治根基已然动摇。
嘉靖之后,穆宗当朝六年,传位予十岁的万历神宗。前十年外有张居正,内有太监冯保和皇太后,实际上并非神宗执政。张居正锐意改革,吏治清明,仓廪殷实。张居正死后,神宗大权独揽,起用软弱阁臣,又连续三十年“万事不理”。另一方面却大肆敛财,四处派出矿吏,巧立名目搜刮民财。万历在位时间最长,合计四十八年,明朝大势已去。
每次长命皇帝之后,下一个似乎必定是短命的。光宗接棒神宗后,在位时间还不到一年,继位的又是一个少年皇帝——熹宗。熹宗年少,又未得到及时的教育,完全没有治国的兴趣,一门心思只想做木工,以致于被从小照顾他的宦官魏忠贤一手遮天。在位七年,除刚即位早期在东林党人辅佐下做过一些拨乱反正的事情,后面又继续荒废国事,重用宦官。到此时,大明的故事已经接近尾声。
接替熹宗的思宗崇祯帝,急于挽大厦于将倾。奈何经历武宗、神宗、熹宗之后,明朝之中可用官僚稀少。起用袁崇焕又疑之,进而杀之,一班内阁重臣皆媚上,复重用宦官。内忧外患,内有连年灾害,闯王起义,外有后金兵临城下。天时、地利、人和皆失,崇祯自缢,大明亡。
皇帝与官僚集团的斗争贯穿了明朝两百多年历史。只要官僚集团占上风,就会产生一段时间的仁治和复兴,而只要是皇权独裁,就很容易出现宦官当政,皇帝不管朝事的现象。说到底,大明一步一步走向灭亡,很大程度上是皇帝缺乏丞相制衡的结果,这是明太祖朱元璋辛辛苦苦营造的局面,也是他提前给后代挖下的坑。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2449.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