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后感_2400字

《激荡三十年(上卷)》读后感2400字

看完上卷,我想起了和老爸看的一部电视剧《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虽然两者有共通之处,但前者注重反映社会历史、表现人物形象,而本书则更注重从政策、经济、企业和企业家的角度深层次的分析中国经济变革中的各种现象和原因。

本卷以国营企业的改革为脉络,从高度集中、全面封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合资经营、引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到厂长责任制、承包制,最后到公司制股份制;其中民营经济由个体工商户到私营经济、乡镇社队企业、再到现代独立自主的民营企业,可以说,两种经济形式的变革贯穿1978-1999年的始终,我们用将近20年的时间才意识并解决了企业产权归属——这一改革的核心问题,并证明了那句名言——“清晰界定产权是市场交易的前提”,国营企业的痼疾不在于内部的管理无序和自不足,只要没有清晰界定企业管理者和资产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它将永远是“围墙内的改革”,缠绵不清,无始无终,在产权自主性和竞争力的天然缺陷,使其无法在白热化的市场竞争中焕发生机。

值得注意的是,这场改革中的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第一次是1978年,邓小平提出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方针,把深陷政治斗争的、贫困落后的中国人民拉回经济建设的主线上来;第二次是南巡讲话,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概念,结束了无休止的、无所不在的意识形态争论,使面目不清的改革有了前进的方向。我常常想,到底是大人物创造了历史,还是人民群众推动了历史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原理说“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对整个社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我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对此深信不疑,主要是他的唯物史观和辩证法很好的解释了众多历史问题,但是本书中的一段话让我哭笑不得——“马克思在《资本论》里做出的那个著名论断:雇工到了8个就不是普通的个体经济,而是资本主义经济,是剥削”。我不知道他是如何论证的,但这一刻经典也显得苍白、令人尴尬,果然,盲目的个人崇拜是要出问题的。不过我仍然觉得邓小平在其中的作用是无法替代的,或许他只是抓住了时代的脉搏、顺应了民意,但是他主导了对国家领导人和历史的客观公正评价,使得我们没有像苏联人对待斯大林一样,越走越远;在1989年社会动荡的特殊时期,国家没有走向分裂;在两次关键时刻拍板定音,引导这个国家的走向;这已经超越了普通人民群众的范畴了,我只能用流传许久的四字表达钦佩之情:邓公千古。自此,相比于马克思主义,我更喜欢用书中的一句话来描述——大人物决定了历史的走向,小人物反映了历史的真实。也许这就是领袖的魅力所在吧!当然,这不是个人崇拜,我们还是的一分为二的看待。

另一个是对改革本身的反思,似乎任何一个改革都离不开思想观念的转变,国企改革近20年,一直都围绕着产权归属问题博弈,一层一层地才慢慢触及核心所在,我曾简单的以为只要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就能少走弯路,但是渐渐发现有的经验真的是借鉴不来的,有时候人真的会一次又一次摔倒在同一个地方,到底是习惯性思维还是没有真正触及核心呢?事实上有很多人很早就意识到了产权独立的问题,这些先觉者试图摆脱体制框架的束缚,有的成为了改革化石,有的走在了时代前列,而真正系统性、全面的法律阐述却推迟到了1999年。这其中有很多原因,一是改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没有意识到核心问题所在,一直致力于体制内的整顿和放权;二是改革中无法避免的会出现一系列问题,反对、批评、质疑的声音不绝于耳,成为了内部的阻力;三是本身就采取了错误的手段,在很长一段时间,政府都习惯性的、粗暴的使用行政的手段和思路解决经济波动的问题,还有就是通过树立典型人物形象号召学习,这种与市场化不相适应的手段成为了无形的阻力;四是相应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不健全,很多法律和监管机构都是在出了大问题之后逐渐完善的,这也使得我们每走一步都无比小心和艰难。“摸着石头过河”、“稳定压倒一切”很好的诠释了改革的基调,那种无奈和酸楚。在某种意义上说,“改革真的是没有先例可循的”,由于心境、机遇、历史条件、偶然性的不同,这时候经验很容易显得僵化死板、苍白无力,我总想着找到一种方法,能够很好的解释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完美的指导我少走弯路,但是都失望而归。直到今天,我们才基本建立起相对完善的制度,学会用市场的规律和手段解决经济问题,它使我们意识到改革是一项特别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不可能事先设计的天衣无缝,思维转变只是开始,或许只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不断积累,才能找到适应自己的方法吧!

另一个是企业家和国运的问题。尽管在萌芽初期就受到政府的遏制,但是依靠走私、钻营、倒卖、关系等,最早一批企业家完成了原始的资本积累,他们大多出生贫寒,远离体制的“温暖”,没有政策的倾斜,在社会底层被苦难打磨,第一次体会到了商业和资本的冷血特质,社会道德和法律的底线一次次受到冲击,公共价值观念变得世俗化和物质化,用作者的话来说——“那是一个缺乏善恶感的年代,在“摆脱贫困”这个时代主题面前,一切道德价值评判都显得苍白无力”。如果非要比较中美公司的差距,不在于资本大小,而在于各自成长的土壤、对产业的视野和理解,或许我们更多的是为了生存,而他们是为了理想吧!然而这并不能阻挡一批优秀的企业家,他们有着异常灵敏的嗅觉,在各自的行业中率先完成技术改造和管理提升,成为了行业的领导者;在竞争中每个人都在进步,可怕的是对手异常冷静,速度还远在你之上。我们在1949年结束了漫长的战乱,又经历十年文革的洗礼,终于在1978年回到经济建设的主轴上,历经89年社会动荡、96年,韬光养晦,忍辱负重,又意外踏上了互联网高速发展到今天!事实证明,没有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理论和方法,实践中总会有你意想不到的偶然性和戏剧性,只有不断改革思维观念,适应时代才能生存,不管是阶级斗争还是黑猫白猫论,总会有不适应的时候。我们错过了大航海、错过了工业革命,难道还有人再怀疑载人航天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0/32971.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