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_1300字

《当呼吸化为空气》读后感1300字

曾经有一段时间,法国的电视台里也反复重播着那个年代还把美剧老老实实地称为美国电视连续剧的时候的《草原小屋》。正好播放的时间跟我的下课时间差不多,跟着看过很多遍。其中有一个画面,实际上至今我也解释不了,那就是一旦发生灾难尤其是恶疾瘟疫时,最后实在死伤太多救也救不过来的时候,神父(导演)就会安排全村人簇拥着去教堂一起唱首歌来告一段落:生病总得想办法治吧,宗教信仰祈祷能制止得了病痛和死亡吗?我回答不出来这个问题。好在是电视是故事,好在里面的那个医生几乎没有生过病,好像一直很健康地活到了剧终。被这样的剧情感染的后果就是直接导致我以后每次遇到这种情形,总是不由自主地会把医生错觉成那个从来不会生病的人。
今天的这本书,遇到很偶然,看了简介后,忍过但是没忍住还是打开了。然后就合不上了。《当呼吸化为空气》时,我依旧在空气里寻找你的呼吸......
作者,保罗•卡拉尼什,男,36岁,印裔美籍,神经外科医生,死于肺癌,病程约两年。—— 这,就像大部分我看过的病例分析报告中的表格所能显示的内容一样,我们无法从中获取更多的信息。我们不知道病人的来历、家庭背景,不知道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居住在美国的,经历过什么,当然也更不可能知道他为什么会选择医生这个职业。我们所能知道的仅仅是他患了癌症,从发现病情到结束的时间很短,并且,去世时,他还很年轻......
你说,是不是所有生物中,只有人类才能救人吧?在大自然的淘汰生存法则里,其中一条就是放弃受伤的那个哪怕是同宗同族吧?每次想到这种问题的时候,我都难免会对医生这个角色产生好感与敬仰,倒不是仅仅针对个体的救死扶伤行为,而是作为人,可以真正用来区别于其它生物的地方。
可是回到现实中,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在作为患者跟医生打交道。很多时候,作为患者的我们对于医生来说就是精简到“性别”“年龄”“身高”“体重”“血压”“脉搏”“病症”的一个数据表格。这的确是一个很残酷也很无奈的现实。—— 可是本书作者不是这样的医生,当然,他也不是这样的患者,所以才会有了这样的一本书。
书里说,选择医生作为职业,是因为他很早就意识到:“快乐幸福并非生命的意义”。是在寻找究竟什么是生命的意义的过程中,对文学与哲学的探讨中得出的思想,而思想则是大脑的产物,“而神经系统科学则探索大脑最为优雅的规律”。他跟自己说:“要么去研究生命的意义,要么就去亲自经历和体验生命的意义。” 然而,当得知自己的病症后,对于生命的意义的追索也就变成了对死亡的意义的回答……
“在这段难熬的时光,是文学让我重获新生。关于未来的那种巨大的不确定感令人死气沉沉;不管我走到哪里,死亡的阴影都会模糊任何行动的意义。我还记得那豁然开朗的一刻,压倒一切的不安终于消散,似乎不可逾越的惶恐之海里终于显现出前进之路。”
跟作者一样,“我也需要借助这些字字句句,才能前进。”
另,值得一提的是,在得到医学博士学位之前,作者还是一个专门攻读英国文学的高材生,其文笔之优美让这原本应该通篇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的书变得异常生动好读。我收藏了里面的大量书单笔记,从任何意义上来说,这都是一本不可错过的关于文学,关于思想,关于选择,关于痛苦,关于死亡,以及关于生命的意义的好书。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754.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