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1700字
人对知识的获取,第一我先获得,第二我学习,第三我判断,第四我博弈,最后我形成审美。对于人工智能,现在博弈已经解决掉了,从AlphaGo到Master,在智能较量上科技已经开始所向披靡,超越人类大脑。当人工智能做到绝大程度上模拟人脑以后,自然会开始慢慢产生情感,培育审美。接下来的关键只是它们解决审美问题的时间长短而已。
有趣的是,科技最让人担忧害怕的是它们的“情感倾向”。按照人类情感倾向演变过程,人工智能首先出现的情感倾向极大可能是恶,继而才是向善。就像人类意志的发展过程,先大规模的杀戮和征战,后来才是反战与和平;就像人类对自然生物的统治,人类不断壮大而自然物种则大规模的不断灭绝。我们把它们关进笼子里,把它们的社会属性从自由社会主义送入奴隶社会。我们把这叫做适者生存。自我本性,这也许是一切生物的原始基因,而从恶向善只不过是社会性赋予的进化。因为只有当善比恶多1%,这微小的进步才会有物种的壮大,而人类是几万年来社会性最成功的一个。
对于人工智能也许同样有这样一个过程,毕竟它起于人赋予的科学元素,再到自身科技元素的进化。这样来看也许马斯克与霍金对人工智能可能毁灭人类的担忧不无道理,甚至说极有可能成为现实。
还有一个更有趣更科技化的观点:你焉知你不是个机器人,你以为你不是吗?你也是众多的算法,甚至你爱上一个人,你的感情。人的一切言行,本质上来说也是大脑对一系列的算法与权衡。爱、恨、情、仇也许只是被埋植在大脑里的一个程式呢?其实:“人,极可能也是科技的一部分。”麦克卢汉曾经提出“媒介是人体的延伸”,或者更应该倒过来说才对。因为,科技并不仅仅是工具,而本身就具备生命特征。
如今,科技正着手创造属于自己的奇迹,它开始想要拥抱更伟大的生命,用更革命的进化,实现更多神奇、更无限可能的未来。在属于它的时空里,技术元素与生命彼此交织、缠绕、融合、嵌入,让人们在领受技术元素激昂的创造活力的同时,超越对与错、好与坏、善与恶的二分对垒,重新回归对新兴生命的渴望。它将所有生物的思维缝合在一起,哺育科技进化的下一个奇点,迎来自我生命的最初觉醒。当人工智能产生足够的审美意识,它便极有可能成为人类进化的下一个物种。而人类并不是科技轨迹的终点,只是一个小小的中点,恰好在生命和制造品之间。从这个层面来说,宇宙的本质也许从来不是我们自恋的人类进化论,而更可能是科技元素的进化论,科技与数据的进化,熵的演变成就一切的变化之源。
这样来看,“科技以人为本”也更多只是一种一厢情愿的骄傲自恋。就像已经倒下的诺基亚,也许正是因为它失去了对科技的想象,才会有苹果不同凡想的成功。中国的改革开放的成功也同样如此,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他相信科技的力量,而无法迷恋人定胜天。
这一点对于今天中国的互联网企业也许同样适用,过去三大巨头BAT,今天成了ATM。阿里聚合有价值的交易大数据掌握先机,腾讯以社交通讯娱乐做连接做内容与人同行迎合人类,百度只知搜索地位一落千丈。但谁又能说聚焦人工智能的百度在未来不能颠覆阿里腾讯呢?前两者聚焦的是人,而百度面向的是科技元素的未来,也许更是人类进化的下一代。未来如若百度能一直坚持对科技的执着敬畏,排除万难,胜出也许只是迟早的事。毕竟归根结底只有通过技术的进步,企业才有可能保持在战略方面的制高点。只有站在未来的浪潮之巅才会有卓越的可能,而科技的进化永远都是时代浪潮所向。过去有很多的红利(人口红利、流量红利、内容红利…),但最终技术总会是那个不可逾越的东西。未来,科技甚至还会成为颠覆人类的力量。
凯文•凯利的思想精髓在于:
用生命特有的眼光,注视那些外在于个体的一切事物,不把它们看成是“死寂”的、无生命的,而是按照生命特有的脉动,与这个世界一同呼吸,积极投身于这个世界无穷的博弈中,拥抱生命,感受生命。
用全新的视角体察生命,把技术元素尽括其中:与科技结缘,不必退缩,作好准备、奋力前行。
所有生命、所有思维和所有技术共同去理解现实世界;去发明必需的工具,创造更多选择、更多机会、更多联系、更多思想,提高多样性和统一性,增强美感,为世界创造新的奇迹。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3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