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全集)》读后感900字
给文明以岁月,还是给岁月以文明,大概就是博物馆和其他行业的根本区别了。
人类一百多万年来在五大洲开花散叶,不同分支的演进大相径庭。如果想以区区一个博物馆的100件藏品来展示整个人类世界的历史,那么属于曾经的“日不落帝国”的大英博物馆恐怕就是不二选择了。
这100件藏品,从一百万年前的砍砸器到现在的信用卡;从英国本土的玉斧到最远离人烟的复活节岛的巨型石像;从温润如玉的瓷器茶具到由自动步枪搭成的武器王座,几乎涵盖了旧大陆和新大陆人类曾经到达过的每一个角落,每一个阶段。战争、宗教、政治、艺术无所不包。以绘有代表太阳神的圣甲虫的埃及木乃伊开始,再以二十一世纪的太阳能灯具结束,完美印证了为人类盗来火种的不是普罗米修斯,而恰恰是人类自己。
这本书的重点不在于那些文物的市场价值,而更着重于它们背后的文化涵义,所以展品既有镇馆之宝罗塞塔石碑和女史箴图,也有微不足道的信用卡。书里对每一件文物都不厌其烦地讲述了它是如何被发现的,以及如何辗转到了大英博物馆的。用古玩的话说就是传承有序,不光是文物本身的传承,也是我们人类文明的传承。当然,也有像“女史箴图”这样没说的,不是他们不知道,而是根本不愿意提及。
从这本书也可以看出中国博物馆的不足和发展方向。我们的博物馆和大英博物馆正好是封闭与开放的两个极端。从简单的饮茶就能以小见大。茶文化是中国的特色,因为茶叶是我们的,茶具也是我们的;而茶文化也是英国的特色,尽管茶叶不是英国的,茶具也不是英国的,连放的糖也不是英国的。我也走过了不少国内的博物馆,无一例外都是由我们自己的文物撑着的,而国外的博物馆却几乎都有中国馆。这也是一段历史的无奈。
傅斯年当年给考古所定的原则是“上穷碧落下黄泉,动手动脚找东西”,希望我们的考古工作者能把“找东西”不局限于咱这一亩三分地,而是放眼全世界。期待着他们有一天能在蒙古发掘成吉思汗陵,在耶路撒冷发现真·真·真·十字架,或者在大西洋和印度洋打捞沉船宝藏。你看,我可没说去抢啊[呲牙]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111/340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