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散步优美句子,美学散步优美片段推荐阅读:
1. 求《美学散步》名句30句
内容梗概
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灵。
作者用他的这种一以贯之的看法引导我们去欣赏中国的诗歌、绘画、音乐,尤其是中国的书法。中国人哀乐的情感能在书法里表现出来,像在诗歌、音乐里那样。别的民族写字还没有能达到这种境地的。作者认为,写西方美术史,往往拿西方各时代建筑风格的变化来贯串,中国建筑风格的变迁不大,不能用来区别各时代绘画雕塑风格的变迁。而书法却自殷代以来,风格的变迁很显著,可以代替建筑在西方美术史中的地位,凭借它来窥探各个时代艺术的特征。
2. 美学散步的内容简介
任何一个爱美的中国人,任何一个热爱中国艺术的人,都应该读这部书。本书是已故一代美学宗师宗白华先生的代表作,也是他生前惟一一部美学著作,几乎汇集了其一生最精要的美学篇章,其词句典雅优美、充满诗意,是中国美学经典之作和必读之书。阅读这本书本身就是一种艺术的享受,作者用他抒情的笔触、爱美的心灵引领读者去体味中国和西方那些伟大艺术家的心灵,去体味那些风流潇洒的人们的心灵,待得我们散步归来,就会发觉自己的心灵得到了升华与净化。
3. 《美学》句子精彩经典的
书不在身边,就依照记忆写点自己喜欢的。
(非原文,读后自己理解的)
美是什么?
不同社会时期的人有着不同的观念,比较主流的有“忘了名字”的国家的谁提出:和谐为美。和谐的对立是杂乱。
还有就是中国春秋的谁说的:真、善、美。
还说当一个人在觉得某个事物“美”的时候,那么这个人就是“善”的状态。也就是以善为美。
艺术家们都有颗赤子之心相对于麻木生活的人们要更敏感。
艺术是作为“感知”而不是“识别”,走的是让常见事物陌生化。
4. 自然·审美优美句子
自然·审美篇
1.大自然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滴水可以穿石,是在告诉我们做事应持之以恒;
大地能载万物,是在告诉我们求学要广读博览;
青松不惧风雪,是在告诉我们做人要坚毅刚强;
成熟的稻穗低着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谦虚;
一群蚂蚁抬走骨头,那是在启示我们要齐心协力。
2.人们都爱秋天,爱她的天高气爽,爱她的云淡日丽,爱她的香飘四野。
人们都爱莲花,爱她的亭亭玉立,爱她的不蔓不枝,爱她的香远益清。
人们都爱春天,爱她的风和日丽,爱她的花红柳绿,爱她的雨润万物。
3.读沙漠,读出了它坦荡豪放的胸怀;
读太阳,读出了它普照万物的无私;
读春雨,读出了它润物无声的柔情。
读大海,读出了它气势磅礴的豪情。
读石灰,读出了它粉身碎骨不变色的清白。
4.大自然的语言丰富多彩:
从秋叶的飘零中,我们读出了季节的变换;
从归雁的行列中,我们读出了集体的力量;
从冰雪的消融中,我们读出了春天的脚步;
从穿石的滴水中,我们读出了坚持的可贵;
从蜂蜜的浓香中,我们读出了勤劳的甜美。
5.静物是凝固的美,动景是流动的美;
直线是流畅的美,曲线是婉转的美;
喧闹的城市是繁华的美,宁静的村庄是淡雅的美。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只要你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有一颗感悟美的心灵
5. 谁能帮忙找<<论语>>和宗白华<<美学散步>>里的话各30句啊
<<美学散步>>艺术欣赏就是对美的发现与感悟,那么美在哪里呢?美就在你自己心里。
画家诗人创造的美,就是他们的心灵创造的意象,独辟的灵境,那么什么是意境呢?作者给我们分析到,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究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
但界乎后二者的中间,以宇宙人生的具体为对象,赏玩它的色相、秩序、节奏、和谐,借以窥见自我的最深心灵的反映;化实景而为虚境,创形象而为象征,使人类最高的心灵具体化、肉身化,这就是“艺术境界”。艺术境界主于美。
所以一切美的光是来自心灵的源泉,没有心灵的折射是无所谓美的。所以说一片自然风景是一个心灵的境界。
意境是情与景的结晶品。所以中国艺术家不满足于纯客观的机械式的模写,而总是要在对对象的反映中折射出人格的高尚格调。
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于是,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即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
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为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但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了中国艺术的最后理想和最高成就。唐宋的诗词、宋元的绘画莫不如此。
中国那些最伟大的艺术品的境界,都植根于一个活跃的、至动的而有韵律的心.《论语》『1』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2』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3』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5』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
」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於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
」『6』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
」『7』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
至於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8』子夏问孝。
子曰:「色难。有事,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9』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
退儿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10』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人焉叟哉?人焉叟哉?」『11』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12』子曰:「君子不器。
」『13』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1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16』子曰:「攻乎异端,斯害也己。」『17』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18』子张学干禄。子曰:「多闻阙疑,慎言其馀,则寡尤。
多见阙殆,慎行其馀,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19』哀公闻曰:「何为则民服?」孔子对曰:「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20』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勤,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勤。
」『21』或谓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於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22』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23』子张问:「十世可知也?」子曰:「殷因於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於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1』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2』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
仁者安仁,知者利仁。」『3』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4』子曰:「苟志於仁矣,无恶也。」『5』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
贫与贱,是人之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於是,颠沛必於是。」『6』子曰:「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
好仁者,无以尚之;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有能一日用其力於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
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7』子曰:「人之过也,各於其党。
观过,斯知仁矣。」『8』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215/947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