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关于畲族文化的优美句子,描写畲族文化的句子

关于畲族文化的优美句子,描写畲族文化的句子推荐阅读:

1. 谁知道关于畲族的文化

民族概况

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的民族之一,散居在我国东南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省境内,其中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畲族是我国典型的散居民族之一。他们自称“山哈”。“哈”畲语意为“客”,“山哈”,即指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但这个名称,史书没有记载。唐代,居住在福建、广东、江西三省交界地区的包括畲族先民在内的少数民族被泛称为“蛮”、“蛮僚”、“峒蛮”或“峒僚”。南宋末年,史书上开始出现“畲民”和“拳民”的族称。“畲”(She),意为刀耕火种。解放后,改称为“畲族”。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畲族人口数为709592。畲族使用畲语,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99%的畲族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但在语音上与客家话稍有差别,有少数语词跟客家语完全不同。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2. 畲族文化的介绍

畲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有自己的语言,属于中国南方游耕民族,从原始居住地广东被分散到福建、浙江、江西、安徽、贵州、四川,90%以上居住在福建、浙江广大山区,其余散居在江西、广东、安徽等省。景宁畲族自治县是全国唯一畲族自治县,也是浙江省唯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在千年变迁中,畲族为中华文化史留下了美丽的篇章,在众多现代保留的史书、建筑、文艺、人文风俗、科学等仍然可以看到畲族灿烂文化的印迹。

3. 畲族有什么优美的民间故事吗

1.畲族的史诗《歌》 中国畲族的民间神话古歌。又名《盘瓠王歌》、《高皇歌》、《祖公歌》。流传于浙江省南部和福建省东部的畲族聚居区,是一部有关畲族起源的带有原始图腾崇拜观念的韵文体神话作品。其情节大意是:上古时代,高辛皇帝掌管人间,皇后患耳疾三年,从中取出一条似蚕的虫子,放在盘子里三昼夜,竟变成一条周身五色斑斓的龙犬。高辛皇帝很喜爱这条龙犬,取名为"盘瓠"。一次,番王发兵来犯,高辛王在无奈之时,张榜求将,并许诺凡能退敌者可娶三公主为妻,并可得皇位。盘瓠闻讯而去,将番王头颅咬下带回,并大败敌兵。高辛皇帝因盘瓠是只犬,而不忍心把女儿嫁与。有臣子献计:将盘瓠放在金钟内七昼夜,可使之变成人形。谁知只到第六天,皇后心急而打开了金钟,盘瓠只得了人身却没有使犬头变形。三公主为不使父皇失信,与盘瓠结了婚,生了三男一女。后来,三男分别姓了罗、蓝、雷三姓,女儿姓了钟姓。他们的后代,便是后世其中绝大多数人姓罗、蓝、雷、钟四种姓氏的畲族。在畲族地区,还流传有题为《麟豹王歌》的神话古歌,其内容与《盘王歌》略有差异。

2.《插花姑娘》讲述了从前有一个畲族姑娘非常美丽,唱起山歌特别动听,她最爱把鲜花插在头上,因此百姓们都称她为“插花姑娘”。一名财主被她的美丽吸引,起了非分之心,在万般无耐之下,姑娘沉着稳定,妥善安排好父母生活,在前往财主家途中的悬崖上自尽。从此,姑娘跳崖的那座山上花儿开得格外艳丽。据当地村民反映,这座山就在裕溪乡和象溪镇靖居口附近,在山顶上,至今留有插花殿,里面还有一幅插花娘娘图。插花姑娘的动人故事感人至深,在象溪镇、裕溪乡、板桥乡一带代代相传。

3.在畲族民间文学中,有关民族始祖盘瓠的神话作品异常地引人注意,这一题材的作品既有韵文体的神话古歌《歌》和《麟豹王歌》,也有散文体的神话《高辛与龙王》和《三公主》等,这些在内容上大同小异的作品,讲述了畲族祖公龙麟因在争战中建立奇功而娶高辛皇帝的三公主为妻并繁衍出畲族后代的故事。畲族的叙事民歌,还有《末朝歌》、《元朝十八帝》、《灾荒歌》等,在内容上涉及到封建王朝的兴衰和民间的灾异事变等重要题材。"小说歌",是畲族民间文学中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多是由近两个世纪以来畲族中懂汉语的歌手将汉族文学作品改编而成的叙事歌,如《西游记》、《白蛇传》、《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也有以本民族的历史故事为内容编写的"小说歌"作品,如《钟良别》、《钟景祺》、《蓝佃王》等。畲族的民歌也被称作"山歌"或"杂歌",可以用来达到叙事、说理、咏物、抒情等多方面的目的,其中包括"劳动歌"、"情歌"、"风俗歌"、"时政歌"等门类,艺术上有语言质朴明快、音韵和谐悦耳的特点。畲族民间传说的代表性作品,有《阿郎和媛莲》、《天眼重开》、《黄藤镯和毛竹筒》等。而流传于畲族地区的民间故事《卖炭》、《石牛》、《拾元宝》等,则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智慧和道德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随着畲族作家文学的出现,畲族文学的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4. 关于民风民俗的优美句子

民俗分地域和民族,不知朋友具体需要的是哪儿的?可以给你一些古今我国一些优秀的反映民俗的诗词和一些散文小说的描写,希望可以帮你!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元日 (宋)王安石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相思 唐 王维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

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与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清明》(宋)王禹俏

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

昨日邻家乞新火,晓窗分与读书灯。

《苏堤清明即事》

(宋)吴惟信

梨花风起正清明,游子寻春半出城。

日暮笙歌收拾去,万株杨柳属流莺。

另外推荐你去看看沈从文的边城,我很喜欢里面的民俗风情,也很优美。希望你也特喜欢

5. 有谁知道关于畲族的历史、文化、习俗

历史来源:

畲族的民族来源说法不一,有人主张畲瑶同源于汉晋时代长沙的“武陵蛮”(又称“五溪蛮”),持此说者比较普遍。世纪初隋唐之际,畲族就已居住在闽、粤、赣三省交界的山区、宋代才陆续向闽中、闽北一带迁徙,约在明、清时始大量出现于闽东、浙南等地的山区。江西东北部的畲族原住广东潮州府凤凰山,后迁福建汀州府宁化县居住,大约在宋元之后至明代中叶以前迁到赣东北居住。安徽的畲族约在100年前从浙江的兰溪、桐庐、淳安等县迁来。各地畲族都以广东潮州凤凰山为其民族发祥地,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就葬在这里,并认为妇女的头饰扮成凤凰形式,就是为了纪念他们的始祖。在畲族中,广泛流传着属于原始社会图腾崇拜性质的盘瓠传说,传说他们的始祖盘瓠因为帮助皇帝平息了外患,得以娶其第三公主为妻,婚后迁居深山,生下三男一女,长子姓盘,次子姓蓝,三子姓雷,女婿姓钟,子孙逐渐繁衍成为畲族。这个传说不但家喻户晓,而且载入族谱,绘成连环式画像,称为“祖图”,在节日里悬挂出来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祀奉甚虔。每一家族有一根祖杖,祖杖雕刻作龙头,这也是畲族图腾的主要标志。畲族居民现在仍以蓝、雷、钟为主要姓氏。

文化艺术:

畲族人民在迁徙过程中,在拓荒殖土的同时,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畲族文学艺术十分丰富。山歌是畲族文学的主要组成部分,多以畲语歌唱的形式表达。所以畲族文学基本上是民间口头文学。他们每逢佳节喜庆之日,歌声飞扬,即使在山间田野劳动,探亲访友迎宾之时,也常常以歌对话。流传下来的山歌约有1000多篇、四五万行。在长篇叙事诗歌中、最著名的就是《高皇歌》。《高皇歌》又称《歌》、《龙皇歌》、《盘瓠王歌》,是一首长达三四百句的七言史诗。它以神话的形式,叙述了畲族始祖盘瓠立下奇功及其不畏艰难繁衍出盘、蓝、雷、钟四姓子孙的传说。反映了畲族的原始宗教信仰和图腾崇拜。尤其是,他们还把这一传说绘成连环画式的画像,称祖图,即在一幅十来丈长的布帛上,用彩笔把这一传说的40多个画像连环式地绘在画卷上,世代珍藏。

风俗习惯与重要节日:

历史上畲族人民辗转迁徙,物质生活尤为简朴。他们“结庐山谷,诛茅为瓦,编竹为篱,伐荻为户牖”,聚族而居。一般住茅草房和木结构瓦房。现在随着畲族人民生活水平的改变,修小楼房的人越来越多。火笼、火塘是畲族人民家庭生活所不可缺少的。由于山区气候寒冷,严冬腊月,一家人都围坐在火塘边烤火取暖。畲族山区,水田少,旱地多,水稻种植较少,杂粮较多。他们普遍以地瓜米掺上稻米为主食,纯米饭只是宴请贵宾时才用,喜食虾皮、海带、豆腐等。尤喜饮“米酒”和“麦酒”。

畲族的传统服饰,斑斓绚丽,丰富多彩。畲族服装崇尚青蓝色,衣料多为自织的麻布。现在畲族男子服装与汉族无异,而闽东、浙南的部分畲族妇女,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尤其是妇女的发式与汉族不同。少女喜用红色绒线与头发缠在一起,编成一条长辫子,盘在头上。已婚妇女一般都头戴凤冠,即用一根细小精制的竹管,外包红布帕,下悬一条一尺长、一寸宽的红绫。老、中、青不同年龄的妇女,发间还分别环束黑色、蓝色或红色绒线。冠上饰有一块圆银牌,牌上悬着三块小银牌;垂在额前,畲族称 它为龙髻,表示是“三公主”戴的凤冠(传说中,高辛帝把自己的三公主许配给斩犬戎番王头有功的盘瓠。冠上还插一根银簪,再佩戴上银项圈、银链、银手镯和耳环,显得格外艳丽夺目。

解放前,畲族婚姻家庭普遍实行一夫一妻制,仍保留着古朴的婚俗。一般同姓不婚,本民族内部的盘、兰、雷、钟四姓中自相婚配。本来,氏族外婚制是畲族传统婚俗。但由于历代统治者的民族压近和歧视政策,畲、汉两族之间严禁通婚,曾是畲族内部的一条族规。解放后,随着民族平等团结政策的执行,畲、汉两族之间的通婚日益增多。古代,畲族青年男女有自由恋爱的传统,对歌成婚是畲族先民的习俗。但随着封建地主经济的发展,受到汉族婚姻观念的影响,到解。放前畲族婚姻的封建买卖包办现象十分严重。解放后被革除,现在畲族青年男女基本上都是自由恋爱,婚姻自主。丧葬形式是土葬,保留有拾骨重葬习俗。

畲族的传统节日主要有农历的三月三、农历四月的分龙节、七月初七、立秋日、中秋节、重阳节、春节等。另外,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七月十五、八月十五都是畲族的祭祖日。

6. 畲族的文化和来历

畲族是中国56个民族之一,传说发源自广东潮州凤凰山脉,但畲族传说之中其实有三大圣山: 高辛帝诞生于“石揭山”、在“铜鼓嶂”上奏响铜鼓使畲族第一次统一为一个民族、高辛帝在凤凰山堕崖而死 这三座山后来到了河婆人那里,还演变为汉族客家人的“三山国王”的信仰,其实“三山国王”的信仰也是源于畲族传说 畲族传说中的三大圣山,一座在汤西镇、一座在砂田镇、一座在留隍镇 第二章:畲族的来源地其实,畲族不是粤东潮嘉地区的原住民,他们是瑶族的分支,他们原来的祖地与瑶族一样在“南荆地区”,也就是湖南省湘西。

他们的祖先历史上记载为“五溪蛮”。经广西东部入广东西部的形成瑶族。

瑶族的祖先据说是王,畲族的传说中也有王的传说,甚至把王的传说与高辛帝的传说汇合为“狗王的传说”。所以畲族是崇拜狗的。

但他们也崇拜蛇、龙、凤,被合称为四大祥物。虽然现在在外地的畲族通常会认为他们发源自潮州县凤凰山脉,但是其实他们只是形成于此地,换句话说畲族是在丰顺才从瑶族里面分出来成为一个独立民族的。

第三章:畲族与客家争地然后外迁畲族(瑶族)从广东中西部迁来和客家人从福建、江西迁到广东几乎是在同时,所以两族之间发生了大规模战争,然后这场战争促成了从瑶族分化出畲族,确立了客家在粤东一带的地位。形成现在粤东几乎没有畲族的局面。

畲族战败后,畲族也形成了,形成单一民族后的畲族,主要外迁到福建、浙江,现在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在浙江省,畲族应该是人口很少的一个少数民族,因为全国只有一个畲族自治县,而且据说即使在这个县,畲族比例也不是很高,而且年轻一代逐渐不会畲语了,只会讲“景宁话”。在我们广东省,只有一个“乡级”畲族乡(比“村”建制范围大),那就是河源市东源县漳溪畲族乡。

丰顺只有一个畲族村,而且全村6000多人口中只有2000多人是畲族,而这个村已经是梅州地区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的地方。第四章:梅州今日与凤凰文化就梅州地区来说,只有丰顺一个县有少数民族,丰顺县又有梅州地区最多的讲潮州语的人,丰顺还有讲半畲语半客家语的潘田人。

大埔县的光德镇九社村也有人讲潮语的。凤凰山脉横亘在梅州地区的大埔、丰顺与潮州地区的饶平、潮安之间,主峰也叫“凤凰山”,是潮汕四市第一高峰(1496米),粤东地区第二高峰,仅次与粤东第一高峰“铜鼓嶂”(1559米),但是粤东最高峰在广东省内排前十位都排不上,广东省的高山主要集中在清远地区。

大埔县和丰顺县是原属潮州的两个客家语为主流的县,早在清末,就已经以“潮州的客家县”而为京人所知。在清末出了很多名人,如争取收复中国东海海域外群岛链国“流虬”(Loochoo)的首任驻日本大使何如璋,还有福建省(台湾)巡抚、洋务派南洋水师人物丁日昌等。

国学章太炎(炳麟)著有《岭外三州语》一书专门论述客家人,其中的三州是指惠州、潮州、嘉应州,其中的潮州现在大家都只有潮语的印象,其实原来所谓潮州客家人就是指大埔、丰顺两县。在近代,上海的潮州会馆,又细分为:潮阳惠来分馆、海澄饶分馆、揭普丰分馆,其中的揭普丰分馆,就包含丰顺县。

共计“潮郡八邑”。在惠州府海丰县的潮州九邑会馆,则包括了大埔县。

mzchen123 网友回复:据最新考证:畲族的发源地就是现在的畲江.畲族四周有条河环绕故后来就叫畲江.畲族现在很少,在广东的丰顺、潮安、增城、东源等县域都有,但是总数很少。畲族传说中的高辛皇,其实汉族古代传说之中的“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ku)”,也叫高辛。

畲族把自己民族的远古始祖与汉族的传说“三皇五帝”之一的帝喾和畲人迁到粤东潮嘉一带后的民族英雄“高皇(狗皇)”混为一谈。让人怀疑畲族与汉族也许其实本来就是一个民族,因为从他们的文化很多都可以看到这些特点。

其实畲族的狗皇,谐音为“高皇”,是在潮嘉境内发生的从瑶族分化出来,与客家人斗争过程中的民族英雄,是畲族在丰顺形成过程中的真正领导者。而则标示着畲族与瑶族的渊源关系。

应该是粤西北一带,瑶族人的远古始祖,当然因为畲族本来就是从瑶族里分化出来的民族,所以肯定也是畲人的远古始祖。而帝喾,似乎与畲族并没有什么关系,只是畲人的一种附和。

帝喾似乎应该是中原一带的人物,理论上未必来过岭南广东。潮嘉地区的畲族,居住在远离珠三角的凤凰山脉地区,但是他们的许多语言听来却像是粤语(广州话),虽然其间隔了丰顺、紫金、博罗等县才到广州,但是如:客家话说的“看(kuon)”字,在畲族语中是说“睇(taei)”的。

畲族语说“睡”,一般讲“睡目(hsoei-muk)”,而畲族语则讲“奋(混) / 奋觉(fun/ hun-go)”。用畲族语说“梅州”,发音是 Mui-Dziu,也有读成Mue-Jiu。

畲语:这“锅”那“铌”的“其”我(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也是读阴平调,即第一声)你(发音与客家话的书面语读法基本一致)他(发音与客家话的“企”字基本一致,又音ke,与普通话“科”音近。)我们=我难你们=你难他们=企难(等号后字均为客家话音,又音ke,与普通话“科。

7. 畲族茶文化

畲族是个历史悠久,有着独特文化内涵的民族。

他们善良聪颖、勤劳勇敢,以大山为居,自称“山哈”(“山客”之意),过着“种树还山,种菁为活”的农耕生活。和祖国大家庭中的其他民族一样,饮茶之风在畲族生活习俗中占据了重要地位;从畲族的“茶歌”中,我们可以领略到,饮茶不单是一般的生活习惯,而且还有一整套的迎宾待客的礼节,有其不可忽视的审美价值。

“凤凰茶”茶艺表演,正是取材于畲乡的一个生活习俗:饮蛋茶。 福建屏南县的甘棠乡巴地畲族自然村的村民以艾叶卧底,上搁一个完整的生蛋,用滚烫的山泉水浇熟,沏出“艾蛋茶”。

每逢村中男人办大事、干重活,或身有小恙时必饮此茶——艾叶可祛痧解毒避邪气,蛋可进补,故奉蛋茶又成为迎宾待客的上等礼节。 畲族人民崇尚凤凰可追溯该民族的产生之时。

凤凰崇拜的遗风一直保留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例如:畲族妇女的头髻叫“凤头髻”,衣饰花纹叫“凤挑”,花鞋上有“凤尾纹”,全身装束叫“凤凰装”。

而在日常民事活动中,每逢喜庆,畲民总是庄重地在居屋正厅的壁上或梁上贴上“凤凰来仪”、“凤凰至此”的字条,或“凤凰朝阳”的图画。所有的这些,都说明了畲族人民已将自己的精神与信仰与凤凰不可分割地联结在一起了——而凤凰正是中华民族所崇尚的真、善、美的象征。

在茶艺表演中用来浇沏的红蛋叫“凤凰蛋”。蛋在中国文化中也具有深刻的象征意义。

从神话学的角度上看,“蛋”与人类的繁衍有象征同构的关系。在我国许多少数民族的神话中,自然的混沌状态是一个“宇宙蛋”——一个孕育生命的大子宫。

民间中,女子出嫁时,陪嫁的被服箱里塞有煮熟染红的红蛋(凤凰蛋),这与生命的观念是联在一起的。 整套茶具分为盆、盏、杯、壶、通、炉等,造型上设计成凤凰的各种形象与图案;凤凰精神品质高洁,故用纯银来精心打造——畲民把银看作高贵的象征,用它来塑形,很能体现茶艺的审美特征。

我们不妨设想一个:一个身着“凤凰装”的畲族少女用这样的茶具将“凤凰茶”恭奉在贵客面前,不正是应验着畲民们喜爱的那句著名的吉语:“凤凰至此”吗?再设想一下,当客人手捧银杯轻嗅,蛋香、茶香中交杂着艾叶的苦凉之气沁入肺腑,不令人心旷神怡吗? 背景音乐采用了福建屏南地区音协主席、作曲家丁献芝先生特地为茶艺表演创作的“银芽留芳”。该音乐取材广泛流传在闽东、连江罗源等地的畲族传统乐曲,表现喜庆吉祥,与表演相得益彰,和谐一体,情韵盎然,更显民族特色。

表演共分八个步骤: 1、凤凰嬉水:这里指浅绿色的艾叶在水中涤洗,艾叶形似凤凰而取名。 2、凤盏溜珠:这里指红蛋在似月芽状的白银器皿中涤洗,喻意新的生命接受大自然的洗礼。

3、丹凤栖梧:指珠形物呈圆状在这里指蛋黄,艾叶又似梧桐叶,喻意凤凰在梧桐树上栖息。 4、凤穴求芽:茶壶盖口喻穴,茶叶喻为芽,这里指茶叶放置于茶壶中,暗喻:凤求凰,有交媾之意。

5、凤舞银河:指茶壶的流,泻出状象天上的银河,凤凰在银河上翩翩起舞状。 6、白龙缠凤:这里指壶的“流”直对“银通”下泻时水流的缠绕状而取名,暗喻二物缠绵之意。

7、凤凰沐浴:滚烫的大水壶在茶杯上,下泻浇灌,似淋浴状,这里暗喻凤凰在“凤凰池”中接受大自然的沐浴。 8、金凤呈祥:“凤凰茶”泡制完成后所呈现的景象,象一只金色的凤凰在梧桐树梢上,白云缠绕金色的太阳,相互映衬,暗喻凤凰来到人间把幸福、吉祥无私的奉献给所有热爱生活的人们。

当我们听着畲歌,品尝畲家茶时,定会深切感受到畲家儿女的真情厚意。畲家泡茶有多种讲究,多种方式,如“宝塔茶”、“皇帝茶”、“新娘茶”、“合欢茶”、“四大姓氏茶”等等,都可以演泽出美好的“茶艺”及其它艺术作品,只是尚待于我们的开发整理。

正如畲歌里唱的那样:“人情流(留)在碗中央,我郎接茶未在行,也知这茶真好吃,人情尽好水会香”。

8. 畲族文化的潮汕文化中的畲族文化

饶宗颐先生在《何以要建立“潮州学”?——潮州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性》一文中,郑重地指出,“潮州人文现象和整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是分不开的。

先以民族而论,潮州土著的畲族,从唐代以来,即著称于史册。陈元光开辟漳州,荜路蓝缕,以启山林,即与畲民结不解缘。

华南畲民分布,据专家调查,皖、浙、赣、粤、闽五省,畲族保存了不少的祖图和族谱,无不记载着他们始祖盘瓠的传说和盘王祖坟的地点均在饶平的凤凰山,换句话说,凤凰山是该族祖先策源地。”由此可见,畲族文化与潮汕文化的关系历史上就是极其密切的。

倘若运用“文化之源多层次说”的观点,对“潮汕文化”这一文化综合体,来一个“血液会诊”与“源流”考察,那么,人们将会立即发现,粤东畲族祖先所创造的文化,无疑是潮汕文化中一支古老的来源,也就是潮汕文化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本文先从文化学的语言、音乐、戏剧、民俗等要素入手,作一简要的记录。

畲歌。潮汕人把用方言唱出来的歌谣,统称为“畲歌”。

“畲歌”的涵义,其实就等同于“潮州歌”。其一般格式为七言一句,四句为一“条”(首),每条成一个乐段,亦即一个叶韵单位。

这一格式完全被今天的“潮州歌册”采用。潮汕歌册吸收了畲歌的各种形式。

它以历史上的英雄故事和恋爱故事为主要题材,实际上就是畲歌的史诗形式,或者说是“小说歌”(“小说歌”不同于《高王歌》等史诗。小说歌又称“全连本”,系把汉族的章回小说或评话唱本改编而成)形式的余绪。

今天的潮汕农村中还有“斗歌”的遗风。斗歌的序歌部分都是这样几句:“畲歌畲哩哩,欲唱畲歌行磨边(意为“靠近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边。”

或者:“畲歌畲挨挨,欲斗畲歌行磨来;一千八百哩来斗,一百几十勿磨来。”接着,歌手们便你—条我一条地“斗”起来。

这种斗歌形式,乃源于畲族的盘诗会。古代畲人还立有招兵节。

相传盘瓠王在茅山学法后,统率各路兵马,扶正压邪。潮汕畲民遂用招兵节来纪念这位先祖。

其仪式是:在公厅搭一高台,台上设神坛,以米斗作香炉,由法师作法、烧香、磕头、抛杯。若杯子一阴一阳,便是“胜杯”。

表示盘瓠王率各路兵马已到。众人于是敲锣打鼓吹牛角,并推选出几个壮士,各领令旗一支,到公厅祭祖。

其景象十分热闹壮观。招兵节习俗在今天已流行不广,但“功德班”和潮剧武戏中仍常用“招马”程式,表明这一畲俗深刻地影响了潮剧。

潮汕畲人日用品中还有“瓠靴”和木屐。“瓠靴”半圆形,木制,用于舀水,舀水时恰与鼎锅的底部吻合;木屐则如同日本之制。

龙头杖。畲族每一家族均有一根祖杖,杖首雕刻有龙头,称“龙头杖”。

这是畲族的图腾物,其源极古。龙头杖代表了畲族社会的一种民主形式:其酋长在决定族内大事时如果徇私,畲民便可用龙头杖打他。

这一形式后来也见于汉俗。潮剧老旦洪妙演《杨令婆辩本》,唱道:“老身手持龙头杖,定打昏君不容情”。

此即移用畲人的龙头杖,拟为杨令婆打宋仁宗的戏剧道具。这一点表明了畲族民主形式对潮汕人心态上的影响。

戏剧。畲族文化对潮剧的影响,以上已言及“假声”和“龙头杖”二例。

此外,在潮剧创作和它作为剧种的产生方面,畲族文化的作用也不可忽视。其一,“畲人以言语代歌唱”,这一点影响了潮剧的歌唱形式和作曲形式。

今天潮剧的清唱、拉腔和后台帮声,都明显模仿了畲歌的“单条落”和“双条落”。其二,畲人的水上生活,成为潮剧创作的素材。

畲人的划船动作,被吸取为潮剧中三步进二步退的一种表演程式。其三,土著畲歌是潮剧音乐的源流之一。

泰籍学者萧遥天说:“潮州的土著,陆为畲民,水为疍民。畲歌本是潮音的老调,而疍歌却是最原始与最有影响的东西。

畲歌、疍歌是最纯粹的地方性潮歌,也是潮歌的主流。今日的潮州民谣,犹有概称作畲歌的。

当外来各种戏剧未入潮境之前,戏童所唱的尽是畲歌和疍歌。”周硕勋辑《潮州府志》和陈坤的《岭南杂事诗抄》都有记载。

今日潮音戏尚有畲歌的成分存在,如《桃花搭渡》的桃花姐和渡伯斗畲歌全段,及喜剧中穿插的丑角打诨那种‘扣子’(即所谓“倪了倪……”)调,都是畲歌的形式。畲族文化对潮汕文化的影响是极为深广的。

倘作深入发掘,必定还会有大批精彩的发现。譬如:畲族人的科学技术——木楼和板筑、刀耕和火种等原始文明;潮汕方言中的许多词语,如:“妈汶笑”、“蛮汶笑”(意为微笑)、“溜绝”、“绝溜”(意为漂亮)、“浪裂”(意为非常)、“有盘口”(意为有办法)、“天普雾普雾”(意为天亮前后的天色)、“一枝路'、“一枝蛇”(凤凰话)等土语以及大量无字可写但说起来却十分形象生动、明白贴切的词语,其中应当有很大一部分是畲语的遗迹。

上述事例雄辨地说明,畲族文化早已融合于潮汕文化之中,它对潮汕文化的形成和发展,无疑有其十分重要的贡献。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5/142642.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