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律诗学生评语推荐阅读:
数学老师为何用"五言绝句"写评语
今年52岁的俞海军从事教学事业已有34年,在三尺讲台上,他一直传授的是数学知识,不过他也是一位文学爱好者,特别喜欢古诗词,这个学期,他就想着给孩子们写五绝寄语。
俞老师说道,给孩子们写五绝可不能随便,除了要押韵,还要讲究平仄,将五绝的撰写规范和学生的特点相结合,并融入老师的谆谆期许。
经过5天的斟酌推敲,他给通师一附4(7)班的学生们还写下了这样的寄语“书写字如人,端庄又帅真。
学习似行舟,时光逝水流。
寒窗须刻苦,定会得褒优…”,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孩子们的鼓励。
俞老师的这一“跨科”之举,受到了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的点赞。
同学们收到老师别具匠心的评语,感受到老师对自己的鼓励,而鼓励赞美的背后是老师的爱。
俞老师从教三十余载,一专多能,适应教育教学提出的新要求,体现了他对教学岗位的热爱和执着。
而在撰写“古风”评语时的一丝不苟和精益求精又体现了他对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评价孩子背古诗的语言
要求孩子多背唐诗宋词当然是好事,但是不能强迫孩子背唐诗宋词。
众所周知,唐诗宋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由于它琅琅上口,韵律优美,适量让孩子背诵一点,对训练孩子的语言节奏感是有益的。
但唐诗宋词,毕竟是学。
孩子背了许多,不知所解,实际得益并不多。
另外,唐诗宋词中有些“名句”和“意象”,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在成人看来是很美的,但孩子就无法接受和理解了。
要训练孩子的语言通畅,节奏感强,又对他们的身心发展有较大的益处,还是应选择古典诗词中的具有较强“儿童文学”性质和特征的篇章,让孩子阅读,如骆宾王的《鹅》、李涉的《牧童词》,宋代特为儿童编的《千家诗》等,并适可而止。
而现代儿童文学,如高士其的“科学诗”,叶圣陶的童话,冰心的儿童散文,张天翼的儿童小说,也应该推荐给孩子们读。
另外,对于孩子学习唐诗宋词建议如下:(1)选择的作品篇幅要短小,便于儿童记忆;内容要浅显,易于儿童理解;体裁多以五言、七言为主,儿童轻易上口。
(2)教儿童学古诗时,最好配以画页,以图解诗,同时,做适当的讲解,帮助儿童理解作品。
例如,《咏鹅》中“曲项”、“白毛”、“红掌”等,假如教儿童边看图,家长边解释,儿童是可以明白的。
这样做的必要性,在于使儿童在理解的基础上,练习他的理解记忆。
(3)在背诵过程中,可以是家长背一句,儿童模拟一句,然后过度到家长与儿童分单、双句背。
再让儿童自己背。
儿童往往记得快,忘得也快。
所以要经常复习,以便巩固。
“香菱学诗”故事情节
“香菱学诗”故事情节:
薛蟠走后,香菱也搬到大观园和薛宝钗一起居住。
香菱酷爱诗歌,借此机会便拜林黛玉为师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4b893e5b19e31333366303733学习作诗。
一个认真地教,一个认真地学,香菱作诗的能力提高很快。
香菱日思夜想,连做梦都在作诗。
功夫不负有心人,香菱的诗歌终于得到众人的认可。
宝钗用“呆”“疯”“魔”来形容她的苦心学诗。
香菱本来是甄士隐的女儿,简单讲,她是一个好人家的孩子,她出身的环境是一个有文化氛围的家庭。
但是后来,她的人生经过了很多的磨难和挫折,被卖到了薛家,一开始当丫头,后来被薛蟠看中了给他当了侍妾,是这样的一个身份。
香菱,是《红楼梦》中最具诗人气质的人物之一,香菱学诗,凸显了大观园诗社而外的诗意场景,而香菱可怜的平生遭际,又是小说刻画众多女性社会经历的一个缩影。
扩展资料:
“香菱学诗”故事情节中可以从香菱身上可以看到,“闲”是一个基本前提。
她曾经被拐走这么多年,在拐子家里她要艰难求生,不可能会想要学习;后来到薛家当丫头的时候,她也不可能学诗,因为她要干活;再后来给薛蟠当了侍妾,夫主在家的时候,她还是不可以学诗,因为要伺候他。
最后,只有这些事务都被排除了,香菱才可能产生自己的精神追求。
是当最初的物质需求已经得到满足之后,人闲下来了,才会产生精神追求。
所谓的“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在香菱身上体现出来。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香菱学诗
数学老师用五言绝句写评语是怎么回事
说明你的数学老师想秀啊,同学。
轻叩诗歌的大门总结
活动总结,我们都已经写啦。
我们都是这样写的:先写这次活动我们是怎么开展的,因为我们老师先是叫我们去学校的图书阅览室界有关诗歌的书,然后摘抄自己喜欢的诗歌,我们还举办了诗歌朗诵会,所以就主要写了活动的收获。
这是我的活动总结: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图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
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
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
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诗歌朗诵都有哪些表演形式?
诗朗诵的表演形式很丰富,一般有:
1、直接朗诵。
2、男女轮诵。
3、配乐朗诵加段背景音乐。
4、配乐配景朗诵,一般是配乐的基础上加幻灯。
5、舞台朗诵,类似歌舞剧,不过朗诵者是主角,舞蹈起配景作用。
6、视频朗诵,只闻其声,不见其人,为视频配朗诵。
7、多人朗诵,分阶段朗诵,独诵结合合诵等。
8、情景式朗诵,如着装式的,古装、时装、牢狱装(红诗)、工装;如报告剧式的:入戏、出戏、再入戏、旁白等。
9、朗诵之外,混合有影像背景声光配合、后景人物剪影构图、小品表演舞蹈演出穿插其中,都是目前朗诵表扬的形式,特别是合诵人员的队伍造型更是已经到了眼花缭乱的境界。
一、诗歌朗诵简介:
诗歌,是文学体裁的一种,形式较为多样化,可以吟咏、朗诵。
朗诵是一种口语交际的重要形式和传情艺术,是朗诵者把文学作品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再创作,再表达的艺术活动。
诗歌朗诵就是朗诵者用清晰的语言,响亮的声音,优美的体态,引入的动作把原诗歌、作品有感情地向听众表达出来,以传达诗歌的思想内容,以引起听众的共鸣。
二、朗诵基本技巧:
首先要避免\"矫揉造作。
诗歌朗诵和其他文体的朗诵一样,要自然,决不可以做作。
诗歌的感情虽然比其他文体来得强烈,但仍然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
要朗诵好一首诗,首先要认真阅读,领会作者的感情。
然后,努力地去引起共鸣,使自己的感受接近作者的情感。
只有这样,我们的朗诵才能成功地再现作者的情感。
听众听起来才会觉得\"自然。
如果朗诵者并不领会作者的情感而只 是\"估计\"作者的情感,那就很容易失去分寸。
失去了内在的感情基础,单单依靠技巧来支撑,听众听起来就必然会感到\"做作\"了。
其实最重要的一点是要自信。
古诗词能使人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 这句话出自哪里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教育,内容十分广泛,既包括正确行为的指导,也包括良好习惯的训练、语言习惯、思维习惯的培养。
习惯是养成教育的产物,它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却蕴含了足以改变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长期以来,无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多注重于用说教或抓典型、树模范、大张旗鼓地搞宣传的方式进行养成教育,这当然是必要的,但却忽视了我国的精髓文化对个人良好习惯的教育培养。
中华古诗词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理性美,沉积着一个民族不灭的精魂。
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更是精华之作,是小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师益友,可以塑造小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言语习惯,培养小学生健康的人格。
因此,本文从内容角度分析整理了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对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进行了概述,并重点对生活习惯、言行习惯的养成作用进行了较为的深入研究。
一、小学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古诗词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瑰宝,一首首诗作就像一面面镜子,映照人们的心灵,启迪人们的心智,千百年来滋养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一)小学语文课标对古诗词学习的要求
新《课程标准》在“阶段目标”中明确要求诵读、背诵优秀诗文,小学阶段不少于160篇(段)。
在小学一、二年级明确要求学生能熟读、背诵60首简单的古诗,课外阅读总量达到10万字左右;三至五年级能再背诵60首古诗词,三年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教材中古诗词的归类分析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中的古诗词,是从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的特点出发编选的,虽然大都是一些五言、七言绝句,却极具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养成学生良好言行习惯的功能。
下面,我们从内容方面来对这些古诗词进行分类,具体分析其在养成教育方面的作用。
1.吟咏天成之美,阐发生活哲理
日月、星辰、风云、雨露、山川、草木、花鸟、虫鱼,这一切构成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
人类不仅要学会欣赏自然,更要学会在心灵上和大自然沟通,这样的美诗如杨万里的《小池》,骆宾王的《鹅》,贺知章的《咏柳》,孟浩然的《春晓》,王维的《鹿柴》,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叶绍翁《游园不值》等。
这些诗或描写动物,或描绘四时之景,或吟咏幽境别趣,写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自然,领略天成之美,学习观察自然,从而养成保护自然的正确环境观。
还有许多描写祖国壮丽河山的诗文,如李白的《望天门山》、《望庐山瀑布》,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鹏鸣翠柳)》,刘禹锡的《望洞庭》,杜牧的《山行》,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在这些诗词中,诗人从不同的角度,欣赏吟唱着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的壮丽之美,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
还有许多诗人在吟咏唱叹时将至深至淳的生活哲理寓于诗词之中,如朱熹的《春日》,白居易的《草》,苏东坡的《题西林壁》,于谦的《石灰吟》,郑燮的《竹石》,陆游的《游山西村》等。
这些古诗用生动的形象和浅近的手法阐发了生活的哲理或自然发展的规律。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养成勤于观察事物、分析问题的思维习惯。
2.抒发至真情感,浸润纯洁心田
寓民族精神于语言文化之中,是古诗的固有特色。
无论是借景抒情、咏物状景的名篇,还是托物言志、叙事明理的精品,无一不是诗人情深意浓的喷涌之作。
这如龚自珍的《已亥杂诗》,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李白的《赠汪伦》、《静夜思》,孟浩然的《宿建德江》,贾岛的《寻隐者不遇》,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孟郊的《游子吟》,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等。
这些古诗有的抒发在异族入侵、战争离乱中对故国的深深思念,表达收复失地、盼望统一的爱国主义情感;有的抒发游子对故乡的眷恋;有的表达朋友之间或亲人之间深厚、淳朴的感情。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和对亲人、朋友表达爱与感激之情的习惯。
爱国主义情感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光芒。
这些我们可以从李绅的《锄禾》、《古风》,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张俞的《蚕妇》,范仲淹的《江上渔者》中得到认识。
这些古诗,有的赞美劳动,有的吟唱劳动人民的勤劳和勇敢,有的揭露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遭受的剥削。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教育学生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勤劳节俭、热爱劳动的良好行为习惯。
3.描写儿童生活古诗里有丰富的知识、有优美的景物、有动人的故事,而描写儿童生活则是一类视角独特的诗词。
诗人从一个成人的角度去观察儿童的生活、去感受儿童的快乐、去寻找儿童眼中的世界,如袁枚《所见》,胡令能《小儿垂钓》,杨万里《宿新市徐公店》,高鼎《村居》,辛弃疾《清平乐·村居》,白居易《池上》等。
这些诗词通过捕捉儿童生活的一个场景,生动、逼真地刻画了儿童的天真和童心、童趣。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生活中有许多有趣的事,促使学生参加一些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接触自然、接触社会,养成充满情趣的生活习惯。
4.介绍生活常识、融汇民间风俗
不少古诗涉及到天文地理、民风民俗,它们不仅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激发他们的迫索兴趣,增强研究能力。
如林杰的《乞巧》,李商隐的《嫦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王安石的《元日》,杜牧的《清明》等。
这些古诗应时应节而作,用精练的笔墨在介绍了传统的节日节气之后,或抒情、或议论,融生活于诗情。
通过这些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了解了民风民俗,继承了传统文化,养成了结合生活进行有效学习的学习习惯。
从以上我们不难看出,小学语文教材中所选的古诗词,虽然数量不多,篇幅不大,但每一首诗词都对小学生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健康习惯、劳动习惯的养成有着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重点来谈一谈小学教材中的古诗词在生活习惯、言行习惯上的养成作用。
二、古诗词对小学生的养成教育作用
(一)体味古典诗词,以充满诗性的眼光去观察生活
在入选小学教材的古诗词中,有一些描写日常生活的,不仅可以增加小学生的生活情趣,更可以帮助他们养成热爱生活的好习惯。
例如辛弃疾的《清平乐·村居》,“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作品开篇就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清新明快而又充满着田园色彩的大环境,一所低矮的小茅草房,紧挨着一条潺潺流淌的小溪,小溪的边岸还长满了碧绿的青草。
环境幽雅恬淡,令人向往。
“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作品接下来写房子的主人,一对满头白发的老夫妻,刚刚喝了点儿小酒,亲昵地坐在一起唠家常,愉悦、温馨,充满了和谐与幸福。
在下阕,作者采用白描手法,直接写出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
大儿子正在田里锄草,二儿子正在家里编织鸡笼子;三儿子年幼调皮,只知道玩,那玩也有其独有的特点,趴在小溪的边上剥莲蓬吃呢。
从短短的文字中,我们似乎望见了小溪两岸绿油油的庄稼,在草地里啄食昆虫的成群的小鸡,溪头大片的荷塘、田田的荷叶。
场面清新,人物形象鲜明,充满了浓郁的田园乐趣。
这首词反映了朴素、温暖而有风趣的农村生活的一个侧面,虽然全词只有短短几句,却把一家农户的环境气氛和全家老少勤俭淳朴的劳动生活面貌都鲜明的勾勒了出来,给读者展示了一幅生动的农家生活画面。
对于生活在农村的学生来说,这便是他们平时生活的真实显照,只是,生活在如此优雅环境中的人,有几个像诗人这样品味过如此悠闲的生活,发现过这样生活的美
阅读、学习这样的古诗,不仅让学生感受了诗中的美好生活,更教会了他们用诗性的眼光去观察自己的生活,养成于“平淡无奇”中去品味生活之妙境的习惯。
诗人在用诗性的眼光去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点滴之美时,也用眼角的余光瞥到了别有情趣的“影子”。
小学古诗词中有不少绘“影”的佳品。
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诗人夜泊建德江,通过对所见景物的描写,抒发了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
末句写月“影”,江水润澈,波平如镜,水中月影润晰。
愁情满怀的诗人悠然间感到这“月影”是那么亲、那么近,伸手可掬。
同是一轮明月,到了身处异地的诗人眼中便成了家乡的故物,融入了浓浓的乡情。
这月影不但衬托了紧锁双眉低头思乡的游子形象,更渲染了凄凉、冷落的情调,而且使作品内蕴深涵,余味无穷。
这类富有生活情趣的诗还可以举出很多,如:
“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陆游《临安春雨初霁》)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杜甫《江村》)
“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
(刘攽《新晴》)
这些诗句都是写日常生活的,在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意,用很平常的的语言表现出来,既简单,又很有情趣。
这类诗读多了,背多了,自己的情趣也会丰富起来,对生活的态度也会雅致起来。
(二)把握诗情画意,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当前,环境污染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之一。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地球是我们共同的家园”,随着这些口号的提出,人类环保意识正在觉醒,环保教育迫在眉睫。
培养小学生强烈的环保意识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已成为当前教学中不容忽视的内容。
古典诗词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培养他们良好的行为习惯方面,起着潜移默化、事半功倍的效果。
首先,是保护水资源的教育。
王维《鸟鸣涧》“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之句,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刘禹锡《望洞庭》“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看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李白《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朗朗的吟诵中,一幅幅清新优美的山水图展现在我们眼前,这样的诗情画意,带给学生一种美的感受、一种心灵的震荡、一种思维的拓展。
赞叹之余,我们不禁要反思:假如没有了水,还会有清泉和瀑布吗
大自然的许多与水相连的神奇景观还会存在吗
通过这种独特的对美景感受方式,可以激起学生对祖国大自然美好水环境的无限热爱,更激起了要保护好美丽的水环境的愿望,于无形中为学生养成随时随地保护水资源的习惯。
其次,是热爱花草树木,保护绿色环境的教育。
白居易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达了自己对小草的深切赞美。
贺知章《咏柳》吟道:“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翠绿晶莹,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柳叶精巧细致。
诗人描绘出刚刚发出新芽的柳树美丽的姿态,并对大自然的神奇发出了由衷的赞颂。
辛弃疾更是赞道:“一松一竹真朋友,山花山鸟好兄弟”。
试想:在高楼大厦、水泥工厂密集满整个世界之后,我们将到何处去欣赏这样的美景,将到何处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将到何处去寻找这“好兄弟”
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描写。
这些诗句不仅形象生动,而且具体直观,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再次,培养学生维持生态平衡、热爱小动物的品质。
如骆宾王《鹅》中的“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一句,寥寥几字,将鹅的外貌、优雅地在水中游动的身姿描绘得栩栩如生。
杨万里《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一只轻盈舞动的蜻蜓,只轻轻一“立”,便将初夏小池的柔美之象全部带了出来。
可见,这一只只灵动、欢跃的小动物,为我们的生活增添了多少情趣,为我们的心情带来了多少欢愉
面对万物复苏的春天,如今的我们只能以日历和路旁那一棵棵小树苗来感受春的气息,而孟浩然仅以一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就表现出了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诗中的鸟儿就像春的使者,带给了我们无尽的希望。
通过学习这样的古诗词,不仅让学生领略了大自然的美,更让他们懂得了维护生态平衡的重要性,懂得了自然界不止需要人类,也需要其他的生物。
(三)立足古诗词积累,积淀文化底蕴
古诗词给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当一个人诗词积累的多了,积淀丰厚了,人们就会从他不俗的谈吐和文雅的举止中感觉到一种特有的气质,一种超凡脱俗的“书卷气”。
苏轼诗云:“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确实如此,一个饱读诗书、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人,即使身穿土布衣裳,也无法掩藏其内在气质之美。
正如一些家长所感慨:我们的孩子,正是需要用古诗词这一文化瑰宝来引领,让他们的精神境界变得精致起来,让他们的言行变得优雅起来。
也如杨再隋教授
经典对联及评语
十副经典对联赏析
做对联不难,做出佳联妙对不易。
要识别对联的优劣,首先要提高鉴赏能力。
因此多读多记古今名联是有益的。
这里选择一些对联,与朋友们共同欣赏。
1.风声雨声读书声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此联为明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撰(《名联谈趣》275)。
顾在无锡创办东林书院,讲学之余,往往评议朝政。
后来人们用以提倡\"读书不忘救国\",至今仍有积极意义。
上联将读书声和风雨声融为一体,既有诗意,又有深意。
下联有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雄心壮志。
风对雨,家对国,耳对心,极其工整,特别是连用叠字,如闻书声琅琅。
(《楹联丛话》卷六)南京燕子矶旁永济寺有一联(《楹联丛话》卷六)云:
松声竹声钟磬声声声自在
山色水色烟霞色皆空
又浙江天台山中方广寺原有一联(苏文洋《古今联话》第139页)云:
风声水声虫声鸟声梵呗声总合三百六十天击钟声无声不寂
月色山色草色树色云霞色更兼四万八千丈峰峦色有色皆空
以上两联与第一联采用相同的艺术手段,均无作者和年代,因此不能断定谁是创新,谁是仿效;但可以说明,相同的艺术手段,可以表达绝然不同的思想情趣。
2.重九节塞上称觞
八十君王处处十八公道旁介寿
九重天子年年重九节塞上称觞
此联是彭元瑞和纪晓岚合作的万松岭行宫新联(《楹联丛话》卷二)。
上联由彭元瑞出句,下联由纪晓岚应对。
乾隆55年(1790年)重阳节前,乾隆从热河木兰围场打猎回来,驻跸于万松岭行宫。
联文是乾隆八十寿诞的颂词,妙在切人(乾隆)、切地(万松岭)、切时(重阳节),而且采用了拆字(松-十八公)、叠字(处处,年年)和两字颠倒自重自对(八十,十八;九重,重九)的高度技巧,不流于俗套,不是文字游戏,虽是奉承之作,可谓对联极品。
3.今年季子不回家
出有车入有鱼当代孟尝能客我
裘未敝金未尽今年季子不回家
此联为\"联圣\"方地山所作春联。
方是袁世凯的门客,袁世凯二儿子袁寒云的老师(《名联趣谈》284)。
有一年春节他写了这副春联,说东家待我非常好,今年春节不回家了。
方把东家捧为孟尝君,自比为苏秦,既夸了东家,又夸了自己,确是大手笔的\"杰作。
王君实先生在四十年代讲授此联时,用了另一版本,下联是\"金未尽衣未敝\",可惜未知其来源。
此联在结构上由两个三言句式和一个七言句式构成,读起来,节律感很强,用二元序列表示为:110,110,1100011\/001,001,0011100 可以看出:三言句式重复一次,而且与七言句式的前三位相重,因此,在结构上,三言句式只是七言句式的部分重复。
这是我们上面没有提到的最佳结构。
此联在用典上也非常讲究,上联用《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下联用《苏秦以连横说秦》的故事,都出自《战国策》。
读这副对联等于重温了两篇名著。
4.东墙倒西墙倒
东墙倒西墙倒窥见室家之好
前巷深后巷深不闻车马之音
朱熹赠漳州某士子联(《楹联丛话》卷一)。
朱熹是宋代理学家,但并不像人们想像的那样总是道貌岸然。
此联很有人情味,很幽默。
描绘了一个读书人,居住条件虽差,但家庭和睦,生活愉快;虽然没有人去拜访他,倒可以安心读书。
上联写得有点夸张,但对比强烈。
这是最早的用韵联,
有客醉无客睡福简简吁可愧
长歌粗短歌疏诗平平聊自娱
梁章钜也写过一副用韵联如上(《楹联丛话》卷十二)。
此联挂在\"藤花吟馆\",记录了他在58岁引疾归里后在福州的生活和自我评价,对联用韵,并非必要,但用了韵,读起来更入调。
十年后他又将此联作了修改:
客来醉客去睡老无所事吁可愧
论学粗论政疏诗不成家聊自娱
此联挂在浦城的\"草堂\",时年68岁(《楹联续话》卷二)。
将两联比较,可以了解梁章钜 在诗艺方面也是下了很大功夫的。
新相识旧相识春宵有约期方值试问今夕何夕一样月色灯色该寻觅
这边游那边游风景如斯乐未休况是前头后头几度茶楼酒楼尽勾留
此联是何淡如(1820-
为佛山\"春色赛会\"写的对联(《名联谈趣》54条)。
写出了民间欢乐的元宵节情景:灯月交辉,游人如织,多么美好的春夜
用韵后加强了欢快浪漫的气氛。
5.酒狂称圣草
书道入神明落纸云烟今古竞传八法
酒狂称圣草满堂风雨岁时宜奠三杯
这是梁章钜为江苏常熟草圣祠写的对联(《楹联续话》卷一)。
唐张旭曾为常熟县尉,善草书,嗜酒,每大醉呼叫狂走,乃下笔,世称\"草圣。
此联将张旭的书酒风格写活了。
如见其人,如观其字。
异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蟠虎卧几诗客
先生亦流寓有长流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
这是清代诗人顾复初为成都杜甫草堂写的对联(《古今联话》第148页)。
杜甫是\"诗圣\",风格与\"草圣\"不同,而且草堂不是祠庙。
此联从时代着眼,
上联以感叹口气说,几千年来能有几个杜甫这样的诗人。
下联说,即使像这样的诗人在当时也并不得意,但他 的精神财富是流传下来了。
6.萍水因缘成一梦
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因缘成一梦
几年北地燕支自悲沦落赢得英雄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这是小凤仙挽蔡锷联(《古今联话》第202页)。
此联情词并茂,款款道来,儿女情长而不减英雄本色。
论者以为非小凤仙所作,究竟出自何人手笔尚待考证。
燕支即燕脂,与鹏翼相对。
因缘比姻缘意义更广。
名既大谤亦随焉学术之争犹有待千秋定论
健则行倦则睡耳哲人屦萎究难消一代沉哀
这是梁寒操挽胡适联(《名联谈趣》390条)。
上联说,胡适是大名人,也是最有争议之人,但在学术问题上不必\"盖棺定论。
下联认为生死是自然规律,浮生若梦,人人都有一死,但对他的去世难免使一代人感到悲哀。
此联持论公允,语气老成,不颂而自扬,不悲而更哀。
是耐人寻味的挽联精品。
哥了了无言潦草文章拼命酒
子归归不得落花风雨葬魂诗
这是太仓吴养涵先生挽胡粹士联。
钱钟书先生在《槐聚诗存》中有一诗题为《乡人某属题哭儿记,儿从军没缅甸,其家未得耗,叩诸乩,神降书盘曰,归去来兮,胡不归》。
乡人某\"即胡粹士(1888-1946)。
胡太仓沙溪人,1931年赴美留学,获电机工程硕士学位。
回国后任上海南洋大学(交通大学前身)教授兼图书馆馆长。
抗战期间爱子敬侃殉职缅甸,因作《哭儿记》以文志痛,借酒浇愁。
吴曾任太仓图书馆馆长,系知名学者,与胡知交。
上联说\"老兄无声无息地走了,留下的是《哭儿记》和拼命喝酒的悲痛形象\",下联说\"令郎想回也回不来了,只有让春天的落花在风雨中把您的诗魂埋葬。
此联巧妙地用\"哥了\"谐音爱发鸣声的\"知了\"与无言形成强烈对比,用\"子归\"谐音思乡以至啼血的杜鹃鸟\"子规\",而且用了叠字,如闻呜咽之声。
e5a48de588b6e799bee5baa6e79fa5e9819331333330326132对仗工丽,含义深切,悲痛之情用艺术手段表达得淋漓尽致,堪称挽联精品。
此联由书法家胡绳祁先生凭五十年前记忆提供,难能可贵,否则将淹没无闻矣。
7.衔远山吞长江
衔远山吞长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
送夕阳迎素月当春夏之交草木际天
这是伊秉绶所作扬州平山堂集句联。
上联集范仲淹《岳阳楼记》和欧阳修《醉翁亭记》中句,下联集王禹偁《黄冈竹楼记》中句,天然浑成(《古今联话》第128页)。
读一副好的名胜集句联,不仅卧游胜地,而且重温名著,一举两得,其乐无穷。
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
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这是郭沫若题丽江得月楼联(王存信王仁清《中国名胜古迹对联选注》第471页)。
此联写得月楼的山水环境,令人神往。
联家需要有诗人的想象力才能化优美为神奇。
8.沧海日赤城霞
沧海日赤城霞峨嵋雪巫峡云洞庭月彭蠡烟潇湘雨广陵潮匡庐瀑布合宇宙奇观绘我斋壁
青莲诗摩诘画右军书左氏传南华经马迁史薛涛笺相如赋屈子离骚收古今绝艺置吾山庄
这是明李东阳题书斋联(《名联谈趣》589条)。
此联与众不同的是大量使用三言句式,以最简练的文字,网罗宇宙奇观,古今绝艺,绘我斋壁,置吾山庄。
这确是联坛奇观,联家绝艺。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试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气爽岳州城东道岩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岳阳楼联
这是清何绍基题岳阳楼联(《名胜鉴赏词典》第109页)。
杜少陵五言绝唱是指杜甫《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范希文两字关情是指范仲淹《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的\"忧\",\"乐\"两字。
滕子京百废俱兴是指王勃《滕王阁序》\"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
吕纯阳即吕洞宾,曾三过岳阳楼。
上联写岳阳楼人文,下联写洞庭湖水势。
悠悠历史,浩浩江水,不胜感慨。
9.过到六旬犹少
常如作客何问康宁但使囊有余钱瓮有余酿釜有余粮取数叶赏心旧纸放浪吟哦
兴要阔皮要顽五官灵动胜千官过到六旬犹少
定欲成仙空生烦恼祗令耳无俗声眼无俗物胸无俗事将几枝随意新花纵横穿插
睡得迟起得早一日清闲似两日算来百岁以多
这是清郑板桥六十自寿联(《楹联丛话》卷十二)。
此联虽系述怀言志,却写得生动活泼,其中有养生之道,经验之谈,显示了郑板桥的个人风格。
10.五百里滇池
五百里滇池 奔来眼底 披襟岸帻 喜茫茫空阔无边 看东骧神骏 西翥灵仪 北走蜿蜒 南翔缟素 高人韵士 何妨选胜登临 趁蟹屿螺洲 梳裹就风鬟云鬓 更萍天苇地 点缀些翠羽丹霞 莫孤负四围香稻 万顷晴沙 九夏芙蓉 三春杨柳
数千年往事 注到心头 把酒凌虚 叹滚滚英雄谁在 想汉习楼船 唐标铁柱 宋挥玉斧 元跨革囊 伟烈丰功 费尽移山心力 尽珠帘画栋 卷不及暮雨朝云 便断碣残碑 都付与苍烟落照 祗赢得几杵疏钟 半江渔火 两行秋雁 一枕清霜
这是孙髯题昆明大观楼长联(《楹联丛话》卷七)。
此联已传诵海内,成为不朽之作。
其结构特点是反复运用四言模式(0011,1100,1100,0011\/1100,0011,0011,1100),以三组同边自对为中心,在不同位置上添加不同数量的领衬字,联文顾盼多姿,声调连绵一气。
古诗小练笔
蜡烛的火焰虽小,却照耀了前进的路,它默默付出,却不求回报,直到化为灰烬,在身后留下一片明亮。
(比喻老师)
介绍兰州笫三十一中的作文
李鸿仪
摄于1919年,考入甘肃第一师范。
李鸿仪(1897.2.16—1972.3.16),字一如。
西夏皇族后裔,青海乐都县人。
民间历史学家、西夏史学家。
李鸿仪先生自1915年起,在课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谱》。
后又研究西夏史,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
1965年社教,因写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残酷斗争。
家中万卷藏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
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1972年3月16日与世长辞,享年76岁。
西夏史学家李鸿仪先生传(一)李鸿仪,字一如。
一八九七年二月十六日(阴历丁酉年正月十五日),生于青海乐都高庙镇石嘴村。
乐都历史悠久。
据高庙镇柳湾村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遗物证明,距今四千多年前,先民们就在这块沃土上繁衍生息。
汉武帝时乐都地区归入汉朝版图,赵充国(前一百三十七年—前五十二年)在湟水流域屯田,促进了乐都的发展。
南凉以乐都为国都。
隋唐设州、郡,明清置卫、所。
丝路辅道和唐蕃古道途经县境。
因此,自古以来乐都一直是青海东部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和交通要道。
湟水自西向东横贯县境,形成河谷盆地,农业比较发达。
乐都素有“文化县”之称,在青海是文化最发达的县。
清乾隆二十四年(一七五九年)建立乐都书院,道光二十一年(一八四一年)改为凤山书院。
从雍正三年(一七二五年)至光绪十年(一八八四年),从书院中考中举人七名,贡生三十九名。
光绪三十一年凤山书院改为碾伯县高等小学堂,即是李鸿仪后来所学习的新式学校。
李鸿仪出身贫苦的农家。
同治间陕甘起义,乐都成为战争场所。
石嘴村居民很多被逼迫投湟水而,其祖父得志公带全家上北山避乱,因而幸免于难。
乱后回来,房屋烧毁,田园荒芜,满目荒凉。
李鸿仪就诞生在这个乱世之后,所以家境非常贫寒。
父辈弟兄四人,其父李承琳,居长,教私塾。
叔父三人,均务农。
祖母刘儒人性颖悟,同治避乱,为碾伯县幕宾育儿,幕宾妻富有学识,见祖母贤慧,故以其学教之,因有文化,能读旧小说。
先生自幼受祖母疼爱,口授古诗,成诵不忘,至老犹朗朗上口,以教子女。
先生幼时,爱发疑问,常使祖母发窘。
六岁时问祖母曰:“天之上何物
地之下何物
祖母随口答之:“天之上是天,地之下是地。
听后怀疑多年。
十岁时,祖母病革,呼其至床前诲之曰:“多行方便,广积阴德”。
继诲之曰:“存好心,说好话,干好事,成好人。
言毕遂逝。
对其影响极为深远,铭心不忘,躬行不辍,并以此言教育子女。
一九○三年七岁时,入本村私塾,始发蒙于唐万泽先生。
唐先生字润之,河州唐王川人,清增广生员,诗文书法,兼擅其长。
十岁时已熟读四书及诗经全部,十三岁时熟读书经、易经、礼记全部及《唐诗合解》一部,记忆力甚强,至老犹能随意背出四书五经内任意段落。
四十多岁时,给其子教读四书、五经,从不看书,随口领读,全本皆然,可见其用功之深。
十三岁时,由润之先生教学八股文承破题,兼作五言律诗,润之先生以天资颖悟者目之。
一九一○年,十四岁时,转学于乐都岗子沟,从学刘洪基先生门下。
刘先生系进士刘维仪次子,清廪膳生员,以饱学名于世。
经刘先生讲解四书、五经之义,并学作诗文,学问日进。
得到乐都旧学名家李兰谷先生的好评。
李荫南贡生命先生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义》,文成批改,得“略观一艺,可造材也”评语。
一九一三年,碾伯县高等小学堂改为第一高等小学,先生于是年春入学,受教于李生香、谢善述门下。
谢善述(一八六二—一九二五),字子元。
光绪十一年(一八八五年)拔贡,光绪十九年在民和、平凉等地任教,又在兰州就读师范,回乡任教。
李生香(一八七一—一九四四年),字兰谷,幼读私塾,每试名列前茅,兰州会试,中第一名廪膳秀才,甘肃优级师范毕业。
二人均为乐都教育界名人,《乐都县志》中有传。
先生受其教导,受益良多。
一生酷爱文史,得力于此。
在高级小学四年学习期间,除学习各科知识外,特别通读司马光《资治通鉴》一部。
家存《通鉴》一部,圈点批语,满篇皆是。
精彩段落,皆能背诵。
尝与同 学以某事件出于书之某页打赌,先生均胜之。
至老犹能叙说各历史大事本末,丝毫不爽。
史学根底甚深,于此可见。
至一九一六年冬毕业,名列第一。
因家寒未升学,旋于乐都大湾塘、长里堡任小学教员,集攒学费,准备深造。
一九一九年春,时年二十三岁,考入甘肃第一师范。
在报考七百多人中,名列甲等第一名。
在校期间充任学生自治会会长,时值“五四”运动时期,率领同学在兰州宣传日货,反对卖国,表现出高度的爱国精神。
甘肃第一师范会萃教育界名人,校长杨汉公,北京大学毕业;国文教师何洪基,北京大学毕业;张映川,清翰林;经学老师张林炎,清翰林。
各教师均能认真负责,严肃执教。
校风优良,为全省冠。
先生勤奋力学,深得各教师器重。
每天黎明即起,到室外专心朗读,这种晨读习惯,一直保持到晚年。
在以后的教书岁月中,他每天早晨,总要诵读四书、五经、诸子百家。
退休在家时,仍然如此。
年过七十,犹能一口气背完老子《道德经》。
作文书法,皆擅其长。
在一师所写五大本作文,篇篇绵绣,批语多加赞美之辞。
且字体秀美,堪为书范。
先生在极其困苦的情况下读书,一九二一年,甘肃大馑,哀鸿遍野,本省银行发行的银票,价格骤落,助学金不敷伙食费开支,常常受饥挨饿。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他仍节约出钱购书。
家中藏书万卷,有很大一部分就是他在这时购买的。
一九二二年冬毕业,即回乡任教,开始了他一生的教书生涯。
先生于一九二三年任教碾伯县巴州高等小学,充任校长之职。
一九二四年受同学吴邦振先生聘,充任马莲沟小学校长。
课外给学生讲《古文笔法》、《春秋左传》,深受学生欢迎,远方来学者颇多,一时校风大振,省督学视察,登报表扬。
一九二九年县教育局调先生到乐都县立第三高等小学任教,一九三二年由康善堂校长聘为甘肃永登县窑街高小教员,是为永登县教学之始。
一九三三年受石韫玺校长聘,任永登红山嘴初小教员。
斯校成立多年,因教员未得其人,颇形废弛。
先生任教后,校风大振,深得当地父老爱戴,先生亦颇欣慰。
开学时撰联云:“初级复兴,只期文光映浩水;小校又设,满望化雨润红山。
一九三六年,受一师同学荣得明先生聘,任永登乐山小学教员。
在该校任职五年,远方来学者,多于本村学生,当地群众 一再挽留先生,他写校门联云:“三载重来,父老尊师独尊吾;一枝仍借,童蒙求我不求人。
其自豪如此。
一九四二年,受骆中三校长聘,任永登马莲滩小学教员,兼乐山小学校长。
其所教小学毕业生考入永登中学者很多,解放后上大学者亦不少。
是年其子李培业远离家乡,跟随先生在永登上学,其后一直在先生身边就读,到小学毕业为止。
一九四四年,乐都石嘴村成立高等小学,在家乡父老再三要求下,先生回到故乡,在石嘴完小任教导主任。
于是北山、河南各地学生闻之,纷纷来校就读,几致该校容纳不下,不得不扩大校舍,一时石嘴完小引起乐都教育界注目。
从此先生之声誉日高,各地纷纷来聘。
时兰州学友,乐都县教育名家李景白先生,任碾伯东关完小校长,此校即先生当年所读的碾伯县第一高等小学。
经李景白先生多次登门聘请,先生即赴碾伯东关完小任教,时在一九四五年二月。
先生为人敦厚,乐于助人。
淡泊一生,不求仕进。
对腐败政治尤深恶痛绝。
先生之同学,多在省府为官,多次函请他去省府任职,先生严词谢绝,甘为贫苦,不为腐败政府服务。
终生布衣粗食,只以教书为乐事。
一生清白,未入任何党派,遵训“君子群而不党”之古训,以自励之。
在乐都东关完小发生之一件事,显出先生之人格。
当时碾伯东关完小了乐都 有名小学教师多人,大家均以培养英才为己任。
时值抗日后期,学校倡导爱国精神,多唱歌颂祖国、抗战到底的振奋民族精神的歌曲。
先生更是带头高歌,气概昂然。
时马步芳视察,召集小学生训话。
训话毕,轮流唱歌,南关完小多唱颂扬马步芳的歌曲,而碾伯东关完小则唱歌颂祖国歌曲,马步芳回去,下令撤换校长李景白,令其亲信祁某任之。
祁某不学无术,引起全校师生不满。
先生发动学生,要赶祁某下台,后被发觉,解职回家。
石嘴父老又热烈欢迎他到石嘴完小任教。
至今学生们谈及此事,非常敬佩先生不甘屈服恶势力之反抗精神。
先生之品格高尚,一身正气,无论新旧社会,均表现大无畏精神,绝不向恶势力低头。
解放初,先生在天祝云岭小学任校长,县府一干部下乡工作,遇先生,以“自来红”居之,出言不逊,粗鲁异常,先生并不以自己出身不好而自卑,引用毛主席话,据理以斥之,该干部理屈辞穷,溜之大吉。
六○年,时先生退休居家,生产队使其看守玉米地,当玉米刚成熟时,社员因饥饿而偷搬玉米棒,先生体贴民间痛苦,每遇盗者,加以劝说,不反映给生产队领导。
一次盗者撒落包谷棒两个,先生拾起,送交生产队,生产队反诬先生为盗者,进行训斥。
真正盗者看见先生受屈,从此再不盗矣。
当我听到这个小故事后,深深感到先生何等光明磊落,其道德品质何等高尚,故不嫌累赘,附笔于此,使人想见其为人。
从一九四六年起到一九四九年,先生均在石嘴完小任教。
解放后,到甘肃天祝自治县云岭小学任校长。
一九五三年因身体不佳,要求退休回家。
三十年如一日,以培养人才为己任。
教学严谨,教导有方。
乐都、永登二县知识界,出于先生门下者甚多。
先生长于经史,解放前在各校任教,除教授所规定课程外,特加“经学”一科。
每日一课 时,分四书、五经两班,复式上课,先生亲授之。
学生朗诵之声不绝,严如私塾,是二十世纪 三四十年代的特有现象。
给高年级学生加讲《古文笔法》、《左传》、《史记》名篇,故先生门下,一般文史知识水平独高。
先生对家庭成员教育亦甚用力。
弟兄六人,先生居长。
五个弟弟,皆受其教育,文史功底均好。
对先生特别尊敬,以严师视之。
大弟鸿书,随先生在湾塘、巴州小学读书,后在县师范讲习科毕业,任小学教师多年,参加国民革命军冯玉祥部队,任营部军需官,于一九二九年卒于陕西大荔县。
二弟鸿逵,幼时受其教导,毕业于师范讲习科,一生从事小学教育。
三弟鸿陆亦曾随其读书,毕业于乐都中学,先从事教育,一九四八年乐都县成立参议会,选举为参议长。
(见《乐都县志》),“文革”后,任乐都县政协委员。
四弟鸿钧,一九三二年随先生就读窑街高小学毕业,乐都中学初中毕业后,考入青海师范。
一生任教小学、中学。
五弟鸿铭,在石嘴完小受先生教育,后升入乐都中学,一生从事农业。
长子培业,小学教育全受先生指导,课余教读四书、五经,一直到解放后为止,达十年之久。
侄李堉业,小学读书时,亦受先生教导。
总之,先生对弟弟、子侄辈成长,起了决定性作用,实开一代之新家风,他的贡献是很大的。
先生自一九一五年起,在课余研治《西夏李氏世谱》。
后又研究西夏史,不问寒暑,五十年如一日,成果颇丰。
一九六五年农村社教,因写家谱而罗织罪名,遭残酷斗争。
“文革”中尤甚。
家中万卷藏书,被“红卫兵”付之一炬。
先生爱书如命,目睹此景,痛哭不已,几致大病,竟于一九七二年三月十六日与世长辞,享年七十六岁。
其一生所收集和撰写家谱有十五部,调查材料和拓印碑志累累,藏于家中。
一九年社教开始,他预知家谱厄运来临,便将石嘴家中所存十部家谱,秘密转送到亲戚处保存。
一九七○年,又秘密拿回家中,密藏于南墙夹皮中,连家人都未知晓。
黑古城所藏五部家谱,在“文革”中烧毁或遗失,特别是其调查材料数包(内有李英、李文碑文拓片)焚毁无存,是一巨大损失。
先生逝世之前一月,其子李培业由陕西回家守护。
他头脑清醒,终日历数祖先事迹,一一 如列目前,言一生治谱,未遇知音,晚年又因此遭祸,不堪回首。
边说边哭,泪如泉涌。
闻者莫不悲痛。
至临终前三天,他似乎见到了家谱命运的光明就要到来。
突然对其子说:“十部家谱,密藏于南墙中,我一生心血,全在于此,先祖无罪,令我子孙永保存之,家谱是消灭不了的。
接着他背诵李英神道碑文全文,以示铭刻不忘。
当他朗诵至“猗欤李氏,世长西土,休光伟烈,昭耀千古”时,神采风扬,眼中炯炯有光。
当念到“巴原奥区,山川巩固,伉俪并葬,以笃终祜”时神态黯然。
读完后,长叹一声说:“会宁伯太爷,我见您来了。
说完后,一直闭口无言,直到三日后逝世。
其对列祖列宗敬仰之情,何等强烈,其对祖先历史研究之坚忍不拔精神令人振奋,其奋身保护家谱的英勇事迹,震撼着李氏后代的心灵
他是一个为历史学而献身的人,须知他的最后一部家谱,就完成于极左的六十年代
(二)先生自幼即对祖先历史发生兴趣,他说:“仪八九岁时,见族中长者,聚谈先世事迹,窃喜我祖我宗,功业声闻,非特传之口碑,即昭耀典册者,莫不家传而户晓。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7/146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