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作文大全> 正文

幼儿拔草活动评语,幼儿活动表现评语

幼儿拔草活动评语,幼儿活动表现评语推荐阅读:

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的思路

一、结合幼儿园教学主题,因地制宜,挖掘与运用幼儿园周边的社区资源。

幼儿园是社会的一部分,不可能脱离社会而单独存在。

因此,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应该立足本地,从幼儿园所处的社会环境中挖掘与开发社会资源,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幼儿园可根据教学内容,结合社区资源,有目的地选择一些单位,建立一个“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

让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在基地专业人员的协助和指导下有条不紊地开展,帮助幼儿和教师了解更多领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例如:商业、军事、交通等领域是幼儿园课程中经常涉及到的内容,教师也经常会采用“社会实践”的方式,组织幼儿参观、学习。

为了让此类社会实践活动更具有效性和持续性,我园领导与周边的超市、部队、交警中队、消防中队、社区服务中心等单位的负责人取得了联系,签定了合约,建立了我园的“社会实践基地”,并向其单位的相关人员颁发了“园外辅导员”聘书。

“社会实践基地”为我园的“节庆课程”锦上添花,使我园教育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别具一格。

由驻锡炮九师协助开展的大班幼儿“我是一个兵”军训系列活动得到了家长和社会各界人事的关注与认可;由旺庄新区消防中队协助开展的中班幼儿“119”消防演习活动,让幼儿掌握了更多自救与求救的知识和技能;由“百家乐”超市配合开展的“小鬼当家”购物活动让幼儿了解了超市物品归类摆放的特征,学会了认读标价,尝试了按所持钱额有限制地购物活动。

使幼儿体验了“选择”与“舍取”转换的过程、初步懂得了勤俭节约的道理┈“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基地”是幼儿园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摇篮,为幼儿综合能力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基地”教学固然很好,但是涉及的领域有限,因此,我们不能光依赖基地的资源,还应把眼光放在幼儿园周围的社会环境上,让幼儿与社会各类环境产生互动。

比如,幼儿园课程涉及到环保主题时,我们组织幼儿到小区考察地理地貌,进行社会调查、开展社区宣传等。

中班组还开展了“蠡湖新城”放风筝亲子活动,让孩子和家长领略了无锡新风貌—“蠡湖新城”的清新、幽雅、和美景象,从而激发了幼儿与家长保护环境,创建美好家园的意识。

二、根据幼儿园教学特点,因题而异,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

“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一种特殊形式,因此,在开展活动之前,教师应该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方案,用来指导实际的操作活动。

社会实践活动方案可包含:活动目标;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活动准备;活动过程等内容。

1、活动目标:活动目标在整个社会实践活动中处于核心位置,它决定着实践活动行为。

不仅是实践活动的出发点,也是实践活动的归属点,同时还是活动评价的依据,它既有定向功能又有调控功能,因此活动目标的制订极其重要。

教师在制定活动目标时应遵循“以幼儿为本”的原则,兼顾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的内容,让活动目标与活动内容匹配。

2、活动时间、地点、参与对象:其明确的标注是为了便于教师和家长对活动意向有初步的了解,以便作相关的准备。

3、活动准备:活动准备是教师成功组织和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与保证。

古人云:行军打仗,粮草先行。

其意思就是说,充分的准备工作是取得胜利的前提。

活动准备在幼儿园社会实践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离开这一环节,社会实践活动将成为无源之水。

幼儿教师在做活动准备时更应时刻谨记—“细节决定成败”。

社会实践活动的准备工作可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指教师自身的准备,二是指幼儿的准备、三是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包括家长准备)。

(1)教师的准备:包括教师自身的知识储备、专业能力和个人素质等方面的准备。

教师自身知识的储备能否满足幼儿的需要,这是社会实践活动中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

“要给学生一滴水,教师要有一桶水”。

教师不仅要补充自己的知识量,而且要在不断的学习中形成自己的东西,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在社会实践活动中旁征博引,触类旁通地解答孩子的提问,并引导和启发孩子向未知领域探索。

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活动组织能力、实践指导能力等等。

教师要学会了解幼儿,分析幼儿,从幼儿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挖掘活动的深度和难度。

并将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转换成清晰、有条理的语言表达,津然有序地组织和指导幼儿开展实践活动。

教师的个人素质是一个隐性的教学条件,教师良好的个人素质无形中给了孩子一个榜样,促使他们学习用善良、宽容、真诚、平等、友爱等心态在社会实践活动中与人相处。

(2)幼儿的准备:包括幼儿自身的知识与经验储备。

知识是幼儿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幼儿必须对实践活动的相关内容有粗浅的了解,才能做进一步深入的研究与探索。

同时,社会实践活动还需要幼儿具有外出活动的经验。

比如:外出活动需要准备哪些物品,公共场合应该遵守哪些社会公德等等。

社会实践活动要让幼儿走出幼儿园,走向社会,存在诸多不安全隐患,幼儿要掌握一些外出活动的安全知识,了解一些自护自救的方法。

此外,还要让幼儿树立团队意识,激发幼儿的集体荣誉感。

(3)社会协助单位的准备:其主要内容就是与幼儿园密切配合,双方一起制订和调整活动方案,步调一致、有条不紊地配合和支持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

4、活动过程:活动过程包括具体的活动内容和时间分配。

整个流程需要遵循动静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做到环环相扣。

三,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因情而变,灵活机智地进行多方位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是在组织幼儿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达到教育的目的,它以幼儿亲身参与为主要教育途径。

其活动目的是使幼儿在实践中受到教育,增长知识和才干。

社会实践活动的这一特点,决定了我们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必须“以幼儿为本”,使幼儿真正地参与到社会文化生活中去。

作为教师,要关注幼儿的一举一动,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机智,使社会实践活动更有生机。

1、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创造教育的新契机。

莱辛说:“好奇的目光常常可以看到比他所希望看到的东西更多。

兴趣是学习的源泉与动力。

社会实践活动中,教师要善于捕捉幼儿的“兴趣点”,让幼儿朝着自己的关注点不断地探索与发展。

例如:中班的社会实践活动—“热闹的商业街”。

原计划中参观的重点是商业街上的“永和豆浆店”和“江南理发店。

但是,一路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被一家手机店门口的宣传广告吸引。

几个孩子围在宣传牌旁边,一起谈论起宣传牌上的手机来。

后面的孩子有的继续往前拥,有的干脆大声喊“手机店,手机店”“怎么这么多手机呀

可见,他们对手机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于是,我停下了脚步,组织幼儿进手机店参观,幼儿的探索活动一下子展开了:“我们来找找和爸爸妈妈一样款式的手机吧

“老师的手机跟柜台里的哪一款一样呢

“看

这是我最喜欢的手机。

幼儿在自由探索的过程中了解了手机不同的品牌、型号、款式、色彩、形状等,获得了比课堂教学更广泛的知识与经验。

2、教师要循循善诱,鼓励幼儿与社区人群和实践环境进行积极互动。

社会实践活动不同于课堂教学活动,它存在着很多不定因素,它以幼儿的主动探究为主。

因此,教师要努力做到让幼儿与同伴、教师、社区人群、社区环境产生积极有效的互动,从而拓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探索空间和范围。

例如:我班开展的“消防队参观活动”就因有效运用了互动方式,使整个参观活动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第一个步骤:参观消防队展览厅,消防员生怕自己成人化的语言不能让幼儿理解,就请教师自己带领幼儿观看展厅四周墙壁上的消防标记和消防宣传图片,并让教师根据下方的文字注释给幼儿作相关的解释。

第二个步骤,消防员给幼儿介绍消防器材。

开始的时候我们采用了消防员讲解,幼儿倾听的方式。

但是,幼儿的注意力很分散,这就给消防员增加了心理上的压力,讲解变得断断续续。

于是,我就提议:由幼儿发问,消防员解答。

经过调整之后,幼儿的注意力一下子集中起来,他们都主动向消防员叔叔请教自己好奇和关注的问题,消防员的讲解也就显得更具针对性,使参观活动的气氛一下子轻松活跃起来,孩子和消防员之间的距离也拉近了很多。

第三个步骤:参观消防车。

消防员按照顺序把消防车内的装备给孩子一一解释,当介绍到消防帽的时候,幼儿都流露出羡慕的眼神,于是消防员灵机一动,说“哪个小朋友愿意上来试试

孩子们一个个举起了小手,有机会试戴消防帽的孩子显得特别兴奋,没有机会试戴消防帽的孩子也为同伴的机会而感到满足。

当消防员从皮箱里拎起一件消防衣的时候,孩子们发出了惊叹“好大的衣服呀

仔细一看,原来黄色的消防衣是连体的,从靴子开始一直连着裤子、衣服、帽子。

这样的衣服是怎么穿的呢

穿上去又是什么效果呢

我的脑子里立刻闪出了这样两个问题,相信孩子们也跟我一样,存在着好奇。

于是,我就提议:请另一名陪同的消防员叔叔试穿。

当一个整体的消防员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时,孩子们忍不住鼓起了掌,不由自主地询问“叔叔,穿着这样的衣服是什么感觉呀

“救火前你们什么时候开始穿衣服呢

“你们哪位叔叔穿衣服的速度最快呀

有了彼此之间的互动,整个实践活动显得生机勃勃,孩子和教师都在互动中获得了更多更全面的知识与经验.

四、走出活动情境,因果求源,进行客观完整的活动评价

每个社会实践活动结束,教师都要对活动进行评价,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活动反思”。

社会实践活动的评价应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教师对整个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进行评价,二是教师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1、对教师本身的反思:首先教师要对活动内容进行反思,考虑内容是否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结构,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兴趣和探索欲望。

对活动内容的处理意见要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并能够根据活动需要作出适当的处理、加工、补充、删减建议。

其次,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态度。

思考自己在活动中投入了多少热情,活动准备是否得当,活动中是否建立了平等、和谐、宽松、融洽的新型师生关系,是否激发了幼儿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是否引导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另外,教师要反思活动过程。

思考活动的流程是否合理,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有利于幼儿探索学习。

最后,教师要反思教学情境。

思考教学情境的创设是否合理、适用;自己营造的学习氛围是否能帮助幼儿全身心、高效率地投入学习。

是否能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促进幼儿主动获取知识。

教师的成长过程也就是不断反思、重构自己对教育教学理论与实践基本看法的过程,反思对开展有效的社会实践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2、对幼儿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的情况和活动后的成就进行价值判断。

幼儿是否有进步或发展,是衡量活动效果最重要的标准。

就活动过程而言,要体现幼儿“学习并快乐着”原则。

就活动效果而言,要体现活动的多层次、立体型和活动的全面性、可持续性。

让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三者和谐统一地发展。

就是说,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在知识与技能方面,从不懂到懂,从懂得少到懂得多;在情感态度方面,幼儿从不喜欢到喜欢,从无兴趣到有兴趣,从不热爱到热爱;在过程与方法方面,幼儿从无序的逻辑思维到有序的逻辑思维,从单一僵死的方法到多元开放灵活的方法,幼儿究竟得到了多少发展。

与此同时,要评价不同的幼儿在自身基础上各方面是否有不同的进步,不同的发展。

幼儿是否养成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索的习惯。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幼儿是否从“学会”转向了“会学”的学习方式等。

总而言之,“社会实践活动”是幼儿园教学活动不可缺的环节与步骤,也是幼儿巩固所学知识、吸收新知识、发展智能的重要途径。

社会实践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一个发挥自我才能,展现自我风彩的舞台,也是培养和锻炼幼儿综合能力的一个阶梯,它不仅充实了教学内容,活跃了教学气氛,拓宽了社会视野,掌握了实践技能,使幼儿学到了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知识,掌握了在幼儿园中学不到的技能,同时也缩短了理论与实践脱离的距离,是一个让幼儿接触社会的“演练场地。

“功夫在诗外”,让我们通过挖掘丰富的社区资源,制定合理的活动方案,采取互动的活动方式、进行全面的活动反思等一系列途径,使幼儿园的社会实践活动变得更具操作性和实践性

义务拔草的活动感受怎么写

义务拔草活动感受

星期一钻进花坛里面拔杂草。

第一天由于没有经验,穿的清凉的短袖短裤。

结果伤势惨重,腿上全被枝丫划伤了,手臂被碰到的树叶花粉弄得过敏,起了小红点点。

星期二穿长袖长裤,结果最高温33度,汗都出不来,一边蒸桑拿一边在湖边给每棵树除杂草。

一锄头一个蚂蚁窝,一锄头一个皮球虫窝,一锄头一个蚯蚓窝,一锄头一个不知道什么物种的窝。

FF同学说了一句经典:我们把蚯蚓的活干了,蚯蚓应该帮我们写论文。

星期三给月季除杂草,Damn,月季居然那么多刺,我是为你除杂草诶,你居然还扎我

可怜的丫姐姐手臂都划出一条红楞子,不知道现在好没好。

星期三下午开始变天,大家坐在花坛边虔诚地默默祈雨。

三天下来,我已经尝到了我30年后腰酸背痛腿抽筋的滋味了。

虽然我们也经常偷懒,特别是当我和丫姐姐一起干活的时候,两人经常唠唠嗑发发呆听听曲,在艰苦的环境下也不忘自娱自乐自爽自high~来来往往的各色童鞋都用目光洗礼我们,我们勇敢地迎上去,继续在大家的参观下挥着小锄头,嘿吼嘿吼

“种草”,“拔草”和“长草”分别是什么意思

种草、拔草和长草在这里指网络用语。

1、“种草”。

由于某人介绍了某样东西如何好如何棒,让你对此怦然动心,她便是那“种草”人。

2、“拔草”。

在网购中,“草”字通常可以理解为长势很凶猛的购买欲。

拔草”的意思就是把这种心痒痒的感觉和购买欲给“拔”掉了。

3、“长草”。

对该物品的占有欲蓬勃生长。

扩展资料

网络用语是多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

多为谐音、错别字改成,也有象形字词,以及在论坛上引起流行的经典语录。

这些语言先于网上流行起来,然后融入到日常生活中。

多为搞笑、讽刺、赞美、以及恶搞之词或句子。

日常的交往有很大的影响、也有很多人崇尚网络用语。

参考资料网络用语_百度百科

对小孩做家务评语要怎么写

孩子懂事多了,知道心疼人了,做事认真多了;孩子做家务由不会到做不好,以至于最后能独立完成这些事情,并且能够做细致,体会到做事的难度;通过家务劳动,锻炼孩子的自理能力,同时也让他们明白了做家务的辛苦,家长的不易;孩子可以在劳动中学到一些;希望孩子把刚刚养成的好习惯坚持下去,做到持之以恒;自觉性有所增强;希望学校每天布置一项家务劳动作业,让孩子养成劳动习惯,使孩子从“老师要我做”变为“我要替爸爸妈妈做”和“我为自己做”。

幼儿园科学教育评价是一种什么样的系统

两篇文章,自己拼凑吧。

对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设计的思考 〔关键词〕幼儿;科教;选择;定位 杜威说过,“儿童有调查和探究本能”。

孩子们天生爱探索,对许多事物感兴趣,教师要开发和利用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想要探究的问题。

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和教育的改革,以及人们对科学的动态认识,使得幼儿科学教育已受到相当的重视,与其他教学活动相比较,幼儿科学教育更注重让幼儿了解事物之间的关系,更强调幼儿的亲自参与和幼儿动手操作,它主张让幼儿通过自身与周围物质世界的相互作用,获得经验。

那么,在设计一次科学教学活动时,教师到底该注意哪些问题呢?一、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准确定位 1.教育内容的选择。

科学教学不同于过去的常识教学,在原“常识教学”的基础上增加了现代科技、环境保护等新内容,所以内容选择的范围相当大。

教育内容的生活化不仅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而且它更是引发幼儿主动学习的重要前提和条件。

教师要发现、保护、培植幼儿可贵的好奇心和探究兴趣。

例如,自由活动时,幼儿喜欢将黑板上的磁性教具一块块排队,其实他们对磁铁有所发现并在探索;在玩弹力球时,孩子们将它们压扁又恢复,并且乐此不疲,教师就应因势利导,扩展成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生成科学教育活动

2.教育内容的划分。

在教学实践中,常常出现一个教学内容可以适合大、中、小不同年龄班的幼儿同时学习的情况,其实这就是教学内容的划分。

例如,水这个教学内容包括很多小的内容,水无色无味的特征、水的流动性、水的三态、水的用途、水的沉浮以及水与人类生活的关系等等,水的基本特征就是小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大班幼儿在学习时,水的基本特征已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水的沉浮现象、水能使光发生折射等现象产生疑问,教师可以根据自己班级幼儿的特点选择重点内容。

如果把发现了解水的沉浮现象作为大班幼儿学习的重点内容,那么了解水与物体的沉浮关系就是难点内容,因此教师在活动前要花大量的时间精力去观察、评估幼儿,准备教学用具,对幼儿在教学活动中可能出现的每一个现象、状况以及提出的每一个问题,要尽全力做出最全面的预测,确定合适的重难点内容,是成功的幼儿科学教育的必要前提。

二、幼儿科学教育活动过程中的适当指导 1.让幼儿产生疑惑,提出问题。

例如在《沉与浮》的教学过程中,通过实验,幼儿知道什么东西能沉下去、什么东西能浮上来,同时提问哪些东西在特定的条件下能沉下去又浮上来?又如在“电池”教学活动中通过让幼儿玩玩具、装电池,幼儿知道有的电动玩具动了,可以玩了,而有的还是动不了,咦!问题出在哪?孩子们产生了疑问。

幼儿产生了这些疑惑,接下来的操作过程才是幼儿真正的主动探究的过程。

2.让幼儿深入讨论,相互交流获得正确认识。

幼儿在集体讨论中,听取别人的意见,用事实说明问题,学会从不同角度看问题。

在这个环节中,教师的指导相当具有艺术性,提问的方式主要有三种:A、开放式提问;B、递进式提问;C、自由式提问。

提问刚开始难度不大,层层递进,由浅入深。

重点是让幼儿参与,营造一个轻松民主的交流氛围。

整个活动中,教师以一个主持人的身份,自由组合这几种提问方式,随机性相当大,不是所有的问题都一笔带过,也不能每个问题都追根究底,更不能任幼儿自由发问、偏离重点,教师要掌握好一个度。

三、幼儿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 皮亚杰的认识结构理论认为,儿童认知和智力结构的起源是物质的活动

由此可见,科学教育活动的材料提供对幼儿认知能力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科学教育活动材料的提供应该注意三点:1.目的性;2.操作性;3.思考性。

材料的提供必须具有引发幼儿思考的作用,在科学教育活动中,每一种材料的投放,教师必须仔细斟酌,想想它们是否能激起幼儿思考、探索的欲望,只有在具有思考性材料的下,幼儿才能表现出一种强烈的探索欲望和积极思维的精神状态。

随着“科教兴国”的重大举措的提出,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科技在推动一个国家走向强大和进步的重要作用。

因此幼儿科学教育也逐渐成为教育中的热门话题。

为使幼儿学科学有个良好的开端,使其长大成为具有科学素质的现代的和未来的公民,幼儿科学教育应以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为基点。

幼儿科学教育是指幼儿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身的活动对周围物质世界进行感知、观察、操作、发现问题、寻求答案的探索过程,并在这一过程中获取广泛的科学经验,学习科学方法,发展智力和好奇心,感受自己的能力和成功,得到愉悦的情绪体验,产生学科学的兴趣和对大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而科学素质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对科学的情感和态度三个方面。

在进行科学教育时,如遗忘或偏重于某一方面,将会偏离科学素质早期培养的基本出发点。

近年来不少幼儿园对开展幼儿科学教育做着积极的尝试,然而仔细分析幼儿科学教育的现状,我们不难发现其中也存在着许多值得探讨的问题。

本文就此谈谈个人肤浅的看法及对问题的一些思考。

一.教师在幼儿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上存在偏差。

很多教师在选择幼儿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时往往过分注重其新颖性、系统性,似乎只有这样才能够体现出教师的独到与创新。

其实,新鲜吸引人的内容并不一定适合幼儿,有的内容虽然新鲜,但不易为幼儿接受,这样势必影响科学教育活动的效果。

笔者曾看过这样一节在中班进行的科学教育活动-《认识指纹》。

应该说这个内容是非常新颖的,但由于指纹细密、不易观察的特点和教师过分精确的表述,使幼儿感到生涩难懂,其教学效果也可想而知。

又如:笔者曾组织幼儿进行过一次晨间谈话,这天恰巧出现了沙尘暴现象。

笔者从早晨入园时就发现这种现象引起了幼儿的注意。

因此,在晨谈时引导幼儿充分讨论自己亲眼看到的现象以及个人感受,并在此基础上以自然生态观点向幼儿进行环境教育,收效也可以说是立竿见影。

在户外活动中,看不到幼儿摘花拔草的现象了。

这种看似随意、却又有着明确目的的谈话为激发幼儿的爱心,善待生灵,关心、保护环境的情感和态度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是幼儿常见的、熟悉的、不为他们所注意、但又能引起其兴趣的、易操作的内容。

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说过:“学习的最好,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

科学的抽象性、严密性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幼儿的求知欲望。

当然,科学必须追求精确,但对幼儿来说,精确就是需要让幼儿初步树立科学的思想,构建科学的思维方法,探求科学活动的过程,而非专业术语的精确表达。

选择符合幼儿认知特点和感兴趣的材料,才能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使幼儿迷上科学。

二.活动过程中,对“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观点在认识和运用上存在误解。

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心理的安全和心理的自由是促进创造性的两个充要条件。

有创造性的人往往会因为自己的思想和行动偏离了常模而感到焦虑不安。

在操作中的儿童亦会如此。

他们用来探索的方法多种多样,而不少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导”的过多,限制过死,急于求成,剥夺了幼儿思考、探索的机会,从而扼制了幼儿创造性的发挥。

探索活动幼儿的一种主动活动,也有人把这种主动活动看成是随心所欲的自由活动

持有这种错误观点的教师虽然对活动内容和目的心中有数,但却不能有效地指导幼儿活动,对幼儿听之任之,结果违背了以幼儿为中心的根本目的。

其实,教学活动过程是一个相对成熟的主体指导和帮助另一个未臻成熟的主体进行认识和实践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这个主体要发挥“主导”的作用,即“师生皆主体,教师要主导,学生要主动。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对游戏过程的指导和对游戏目标的说明以及实现目标方法的提示。

幼儿的好奇心强,探究事物的兴趣浓厚,但能力有限,所以教师不能忽视对他们的帮助教师只有发挥好主导作用,以满怀期待的心理对待每一位幼儿,延迟自己的判断,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机会去探索、发现、创造,用宽容之心来对待孩子“与众不同”的言行,让他们在内部需要和愉快的情绪下学科学,才能满足、保护、发展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其探索科学的兴趣。

三.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忽视偶发性科学活动

所谓正规性科学活动,是由教师根据幼儿自然科学教育的目标,有计划、有目的地选择课题、内容,在教师指导下有步骤地开展的幼儿科学活动

在这样的活动中,>教师准备充分,计划性、目的性强,所以往往能引起教师的普遍重视。

幼儿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他们对周围世界充满着惊奇,不仅喜欢触摸、摆弄、操作,还会提出种种问题,表现出他们渴望认识周围世界和学习科学的需要。

所以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科学现象无处不在,这种由外界情景所导致的围绕偶然发生的事情,由幼儿自发产生的科学活动,就是所说的偶发性科学活动

如:天上为什么会有彩虹,蚯蚓吃什么,壁虎在墙上为什么掉不下来…正所谓琳琅满目、俯拾即是。

偶发性活动幼儿来说所获得的经验更直接、更有趣,印象也更为深刻,是引导幼儿认识世界的最佳时机。

但由于教师事先既无计划,又不提供材料,且多数是发生在幼儿的自由活动中,有时幼儿提出的问题古怪、幼稚,但却让教师措手不及,有的教师为了“顾全面子”,在孩子面前不懂装懂或不予理睬,这种情况下孩子的提问常常得不到教师的重视。

《幼儿园工作规程》要求:幼儿园要“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

幼儿园科学教育也应力求达到《幼儿园工作规程》的要求,让幼儿在试试、做做、玩玩中认识科学现象,获得科学知识。

所以,教师不仅要重视正规性科学活动,更要博览群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储备,经常关心、观察幼儿在日常生活中、在不同场合下产生的偶发性科学活动,并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指导,保护幼儿科学探索的积极性.幼儿科学教育是教育改革中的产物,在促进幼儿观察力、创造力、社会和情感的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为了祖国的下一代,我们应转变观念,正视教育中出现的问题,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与途径,使幼儿科学教育取得良好效果,并希望其能对幼儿今后的成长产生积极深远的影响。

关于幼儿选拔活动怎么关注幼儿的心理健康

内容提要: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关于人的“全面健康”的三要素,即躯体健康、心理健康和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心理健康已成为健康这一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首先,要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

因为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康人格的形成。

因此,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其次,要重视行为培养,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

因为,心理健康与否,行为表现最为明显。

另外,还要重视“成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

“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

关键词:情感教育、行为培养、成功教育目前,我国早期教育因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无论幼儿园还是家庭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和身体护养,而轻视对幼儿心理素质的培养。

尤其忽视对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的培养,致使相当一部分孩子心理不健全,甚至造成心理疾患。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教育观念的不断更新,人们在理念上渐渐产生一种共识:在未来的社会里,不仅仅需要与众不同的智力水平、一技之长,更需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道德行为等。

幼儿阶段年龄在三至七岁,是心理发展速度最快、最易稳固的阶段。

所以,在这一阶段加强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培养幼儿的健康心理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下面就幼儿健康心理的培养谈一谈自己的见解和具体做法。

一、重视情感教育

培养幼儿的健康情感情感是对客观事物态度的体验,它对智慧的发展、德性之养成以及整个人的成长来说,像阳光、如雨露,没有健康的情感,便没有完美的童心,更不利于健全人格的形成。

因此,要重视对幼儿健康情感的培养。

首先,应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培养和发展其积极的情感。

需要是情感产生的重要基础,我们在注重满足幼儿物质需要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尊重和满足其合理的精神需要,如:教师、家长要随时以亲切的微笑、和蔼的面孔出现在孩子们的面前,跟他们亲切的交谈,适度地给他们以抚摸、搂抱等,让他们获得愉快、积极的情感体验。

还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敢于放手,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必要的空间和条件,鼓励他们积极探索,以促进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健康发展。

其次,要努力为幼儿创造宽松、和谐的交往环境和氛围,培养幼儿高尚的情操。

如我们幼儿园经常开展“以大带小”活动,在半天内让大班幼儿带小班或中班幼儿活动,组织和照顾他们玩各种大型玩具、做游戏、入厕和自由活动等。

这个活动可以使大班幼儿产生自豪感,培养帮助、关心、爱护别人的情感。

对中小班的幼儿来说,能激发他们产生我要快快长大的欲望,长大后,我也能带中小班的弟弟、妹妹进行玩耍、活动,那该有多好。

另外,还要为幼儿创造情感表现和情感调控的条件,培养幼儿文明的道德行为习惯和良好的情感修养。

当孩子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他们会表现出跺脚、哭闹等消极情绪。

教师、家长应给孩子提供适当的机会和场合,让其发泄出来,因为不满情绪的压抑有碍身心健康。

但还要教育孩子学会控制和调节情感,提高情感表现的自控能力。

要做到这一点,

教师和家长首先应学会控制自我情感,无论遇到什么打击和不幸,都能始终以积极乐观的情绪和饱满的热情面对孩子,面对生活,而绝不能把孩子当成发泄不良情绪的对象。

成人要做一个情感健康的人,以自身的榜样作用影响孩子。

对今天的独生子女来说,更为重要的是还要有意识地教会他们为了他人的利益,控制自己的需要和情感,这是他们情感生活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洗衣等是多么的辛苦;幼儿通过目睹成人的劳动,会产生尊敬长辈的情感。

二、重视行为培养,使幼儿产生正确的行为观

心理是否健康,人的行为表现最为明显。

日常活动中,我们经常发现幼儿搭积木时,只要他想要这块积木,不管在谁的手中,马上就拿过来;玩具掉在地上就当没看见一样,收拾整理玩具更是与他(她)无关。

因此,对幼儿加强行为培养尤为重要。

首先要教育幼儿辨别行为的正确性。

要求幼儿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并且积极主动帮助别人、为集体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每天早上入园摆放桌椅,离园前整理玩具和图书;请小朋友带玩具和图书到幼儿园交换着看和玩;帮助值日的老师整理卫生;带废旧物品到幼儿园装饰“手工角”、“自然角”等。

每天的好人好事教师要及时的表扬和肯定,使幼儿对自己的行为有一个正确的理解。

另外,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保护环境也是行为培养的重点。

注意教育幼儿不要随地吐痰、乱扔纸屑、乱画墙壁,再生垃圾与不能再生垃圾分袋装,让幼儿给“饲养角”里的小动物喂食,定期到“种植园”浇水、拔草,观察植物的生长情况,做观察记录。

通过各种活动,培养幼儿一种宽广、积极、热情向上的健康心理,逐步产生正确的行为观。

三、重视“成功教育”,培养幼儿良好的性格“成功教育”,是对幼儿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幼儿自信心最有效的途径。

因此,

教师与家长要积极创造条件,让每一个孩子特别是能力差的孩子有参加活动、经受锻炼和表现自己的机会,鼓励幼儿对成功抱有信心,经常感受成功的体验,从而扬起自信的风帆。

如在教幼儿跳绳时,我发现王杰小朋友非常胆小,害怕跳绳,明明带了绳子到幼儿园,却说没带;我耐心地教她跳绳,结果当绳子悠过来时,她马上把双眼紧紧地闭上,我与她谈心,了解到她怕绳子打着她。

我便同她一起观察其他小朋友跳绳,解除了她的恐惧心理,并分解动作慢慢地教:第一拍将绳子从头上悠过,第二拍双脚跳起,同时双手将绳子从脚下由前向后悠过。

就这样分拍练习大概有两个星期左右,她能独立地完成几个完整的动作,还能和其他小朋友一起边跑边跳,那种高兴劲真是难以形容。

她发自内心的高喊:老师我学会了

老师我成功了

后来在其他的活动中,她都能克服困难积极参与。

由此看来,“成功教育”的实施需要时间,需要正确的方法和耐心的坚持。

其次,要保护幼儿的热情,培养幼儿的灵活性及应变能力。

如我们幼儿园还经常创造能让幼儿展示能力的机会,每月有“小舞台”,让每个幼儿都上台,为全园的小朋友表演节目,赢得喝彩,培养其胆量以形成健康的心理;举办“小画展”,每个幼儿都有作品展示,培养其自信心。

在实施“成功教育”中,

教师的积极评价是非常重要的,如“你做得真好,你画得很出色”,“你的想象力真丰富”“不要怕,勇敢些,你—定能学会”等积极鼓励的语言,使幼儿作为一种信念牢记心中,形成一种“我会做得更好”,“我很能干”等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有了这种心理状态,就为幼儿长大成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心理素质是由多项内容构成,心理素质的培养是一项复杂、细致的庞大工程。

我们必须从今天做起,从幼儿抓起,把“培养幼儿健康心理素质”的工作渗透到幼儿园的各项工作之中,塑造具有完整素质(生理、新理、文化)结构的新一代。

2、《学前卫生学》3、《儿童教育学》.

关于去公园拔草的实践报告

这个周末,我们社区开展社区活动,这是今年第一次社区活动,我当然要参加了。

这一天,我早早就来到了社区操场,准备参加活动。

盼星星,盼月亮,总算等到大家都到齐。

在我们七嘴八舌的讨论中,活动终于拉开了帷幕。

我们跟随着老师们,来到了社区的健身区。

健身区的器材早已锈迹斑斑,草丛中的杂草密密麻麻,有些甚至已经遮住草坪中的鹅卵石小路。

正当我看的出神时。

老师拍拍手,说道:“我们今天的活动就是拔掉这些长在草坪里的杂草!我抬头看看头顶上,骄阳似火,但是依然不能消磨我的斗志,我一定要彻底消灭这些仇敌—杂草。

老师的话音刚落,我们的“消灭杂草行动”就热火朝天地开始了。

开始我还十分的冷静沉着,有条不紊地挽起袖子,沉住气,使劲全身力气,一根一根的消灭这些顽固分子,不经意间看看别人,不知比我强多少倍!他们脸上都都是汗水,眉头皱得紧紧的,左手一把杂草,右手又一把杂草,看来是把杂草当成了死敌。

不行,我一定不可以输给他们,我打起精神,在草坪中寻找体积比较大的杂草。

终于找到了!我死死钳着那根杂草的茎部,谁能想到这株杂草根深蒂固,我连忙叫来在一旁的顾心怡,我们俩一起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只听“哗”的一声,杂草连根带土一起被我们拔了出来,周围的伙伴们看见后发出一声惊叹,我与顾心怡一鼓作气,接连拔出了好几根足足有齐腿高,大拇指粗的杂草,别提有多得意呢!拔完了这片场地的杂草,本以为可以坐下来,好好休息一阵子的。

谁想到还有第二片场地—公共凉亭等着我。

唉,上吧!我一股脑钻进花丛中,寻找着杂草的踪迹,突然发现小树苗上缠着一根大约长达2米的藤条,嘿嘿,这根藤条死定了!我使出吃奶的劲,左右开弓,用尽全力往后拉。

藤条是在吸附得太紧了,竟然纹丝不动。

可能我的举动被老师发现了,老师走过来,推了推眼镜,对我说:“这种拔不起来的藤条,只要把根拔掉就可以了,这样他就不能从泥土中汲取营养。

我一拍脑袋,恍然大悟。

接下来工作就越来越少,我也干得更加的卖力。

终于大功告成啦!我一边品尝着胜利成果—冰棒,一边坐在凉亭里乘凉,心中万分喜悦。

今天的拔草活动让我觉得很有成就感,因为我拔掉了很多杂草,也学习到了很多。

在困难面前,我们一定不能屈服,我们要迎难而上,争取最大的胜利!

幼儿在家里的好习惯有什么

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包括良好的卫生习惯、饮食习惯、睡眠起居习惯、与个人生活有关的行为习惯等。

具体来说早睡早起,生活有规律。

自己叠被子,叠衣服、打扫房间、洗自己的袜子、整理自己的学习用品。

讲究卫生也是良好生活习惯的一个重要方面。

会帮忙做家事,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饮食方面的习惯

(1)首先要教育孩子饮食规律,一日三餐,不能无节制的饮食。

(2)不能过度挑食,父母做什么饭菜都要适应,不能不喜欢吃就不吃了。

(3)避免浪费,要教育孩子盘中餐一定要干净。

(4)吃饭时不能让孩子大声讲话,影响其他人吃饭。

(5)不能总让父母为自己夹菜,要让孩子学会独立吃饭。

(6)用餐时要注意卫生,不能将饭菜弄的到处都是,要注意文明用餐。

日常生活的习惯

(1)教育孩子要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不熬夜,不睡懒觉,作息规律。

(2)教育孩子要自己学会穿衣,整理衣物,不能总指望父母,要自食其力。

(3)如果家里离学校不是很远,且很安全,要培养孩子自己上下学,锻炼其独自主的能力。

(5)帮助孩子了解家里一些电器及其他设备的使用方法,没有危险的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处理,或者有一个了解,增强生活和安全意识。

(4)告诉孩子在生活中遇到困难,要想办法克服,不能总是哭泣。

学习方面的习惯

(1)首先培养孩子学习的兴趣,可以劳逸结合,不要让孩子对学习厌烦。

(2)培养孩子的专注力,可以通过玩一些智力游戏培养,防止上课走神。

(3)教育孩子课堂上要认真听讲,不能随意捣乱,做文明的好学生。

(4)培养孩子课后自主学习的能力,可以适当给孩子一些鼓励。

卫生方面的习惯

(1)要培养孩子养成在吃饭前洗手的习惯,告诉他这样更健康卫生。

(2)让孩子每天自己洗澡,保持身体良好的卫生状况。

(3)告诉孩子每天早晚要刷牙,而且要仔细,防止产生蛀牙。

(4)每天换洗贴身的衣物,防止影响身体健康。

性格方面的习惯

(1)首先要教育孩子节俭,不能过度铺张浪费,这是传统美德。

(2)教育孩子要勤劳,不能太懒惰,在家里或者学校中都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3)要乐于助人。

懂得和同学或朋友互相帮助,不能太自私或独立行动。

(4)告诉孩子要孝顺父母。

可以通过行动感染孩子,他们会学习父母的一举一 动,所以父母孝顺了,他们也会孝顺。

(5)培养孩子养成积极乐观的心态。

告诉他要做一个充满阳光的孩子,这会受大家的喜欢,也会让自己每天过的更开心。

个人素质的习惯

(1)个人素质对孩子来说非常重要,家长一定要从小培养孩子,做一个高素质的人才,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

(2)要教育孩子在公共场所不能大声喧哗,影响周围的人,凡事要注意场合。

(3)同时也要教育孩子不能随手乱扔垃圾,要捡起地上的垃圾丢到垃圾桶内,做一个有素质的好公民,减轻环卫工人的负担。

(4)告诉孩子不能随意践踏草坪,破坏我们共有的家园,要为绿化做出贡献。

(5)在公共场所的墙面上也不能乱写或者乱画,影响我们城市的面貌,而且碰到不礼貌的行为要及时制止。

爱劳动的习惯

(1)自理劳动。

家长引导孩子热爱劳动,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要不断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比如自己洗手绢,早晨起床自己叠好被褥,晚上睡觉自己放好有关物品,学习用具摆放整齐。

(2)家务劳动。

分配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活,如扫地、擦桌椅、打油买醋,大一点的孩子应要求他拖地板、洗小衣服、刷碗、刷锅、做简单的饭菜等。

(3)社会劳动。

在学校里要打扫卫生,进行大扫除(低年级和年龄小的不要爬窗擦玻璃),为校园里的草木浇水、拔草

在社区打扫大街、刷洗栏杆、电线杆,参加环保活动等等。

家长还可以利用假日让孩子到农村田间、城区工厂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工农业生产劳动。

怎么区分幼儿教案中的认知和能力

幼儿应形成的认知能力包括一般的基本认知能力以及在各个不同领域中的具体认知能力。

它们之间是互相联系、密不可分的。

一、基本的认知能力

(1)在操作活动中,幼儿能正确并积极运用多种感官进行感知探索。

(2)幼儿能初步掌握观察的方法,会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的事物,并发现事物或现象存在的明显差异及变化。

同时,逐步学会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事物进行连续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

(3)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会根据物体的名称及某一特征(如颜色、大小、形状等)进行分类,并逐步过渡到会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形成初步的概括能力。

(4)在日常生活和游戏中,幼儿学会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对某些事物进行排序。

(5)幼儿能用语言表达感知、操作活动中的感受和发现,并能根据某些事物现象进行初步的猜想。

二、具体的认知能力

(一)社会生活方面

(1)认识自己和别人,知道自己的名字、年龄、性别、自己的家庭、住址,知道自己和别人的关系。

(2)认识并喜爱周围的环境,知道北京是中国的首都;喜欢中国的风景名胜;认识并尊重国旗、国徽,会唱国歌;知道中国是个多民族的国家,认识主要的民族,并尊重少数民族。

(3)知道节日,了解主要节日的内容和形式,能主动参与节日活动,感受浓厚的亲情与民俗气氛。

(4)认识到生活、游戏、学习等行为规则和自己行为的关系,知道应自觉遵守规则与要求,懂得自己的行为不应影响他人;主动遵守公共秩序,爱惜公物,保持环境整洁;学会简单地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初步理解并分析行为的对与错;做错了事能承认,并愿意改正。

(5)掌握初步的交往技能,在交往中主动使用礼貌用语,学会分享与轮流,有初步的礼貌行为;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意愿,并能尊重他人的意愿。

(6)认识常见的日用品,正确说出它们的名称、外形特征、性质和用途;学会爱护玩具、图书,爱护生活、学习用具。

(7)认识周围成人的劳动,了解劳动的内容、使用的工具及劳动的社会意义,尊重他人的劳动;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具有初步的责任意识,愿意并能够为自己、他人和集体做力所能及的事;做事认真、有始有终。

(二)自然领域方面

3-4岁幼儿喜欢小动物,愿意参加饲养小动物的活动,爱护花草树木,愿意给植物浇水;能感知四季最明显的特征,以及下雨、下雪等自然现象,体会天气冷了多穿衣服、热了少穿衣服等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了解物体能滚、转、停等及人们的推、拉对物体的作用;在玩沙、玩水的过程中,初步感知沙、水的特征。

4—5岁

能有目的、有顺序地观察周围常见现象,能对某些事物进行连续性观察,并发现事物或现象的差异、变化;会用各种常见材料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行初步的猜想;喜欢参加饲养小动物地活动,在活动中感知动物的生长现象,学习为小动物收集饲料和喂食,与小动物有亲近感;喜欢参加种植活动,在活动中感知植物有生命、生长,学习给植物浇水、拔草,知道应爱护植物;能感知四季明显特征,说出四季名称,比较晴、阴、雨、雪等天气现象,体会人们通过增减衣服来适应气候的变化;能感知磁铁、石头、泥土、空气等的特性及颜色的变化,物体的溶解、沉浮等现象。

5-6岁

学会细心、专心观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或在一段时间内对某一物体进行连续性观察,找出事物变化的简单原因,学习简单的推理;主动参加饲养小动物和种植物的活动,在活动中学习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自觉爱护动植物,懂得珍惜生命;初步感知动植物的多样性,体会人

与动植物以及动植物之间的依存关系,并感知适宜的环境对动植物的重要意义,特别关注水、空气、土壤的清洁,感知它们对动植物生长变化及人们衣着、生活的影响,观察不同的天气现象(风、雨、雪等),发现它们与四季的关系,主动想办法适应天气变化;了解风、电、水、太阳对人的益处和危害,初步体会事物的两面性;感知简单的物理现象,喜欢玩声、光、磁、颤色的变化、沉浮游戏,体会事物的发展变化;体会交通工具、通讯工具等现代化手段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方便和快捷,并对未来世界大胆想象。

(三)数与时、空方面

3—4岁

在操作活动中,会按物体的名称或某一特征分类;会比较2-3个物体间常见量(大小、长短等)的差别;会用对应的方法体会多与少(4以内);能感知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特征;认识白天、黑夜、早晨、晚上。

4-5岁

会比较事物(人、动物、植物等)的不同点或物体间量的差异,会按某些事物的外部特征、发展变化或某一简单规律进行排序;学会按一个维度对常见的物体进行分类;体会整体和部分的关系;认识长方形、半圆形,体会几何图形之间简单的转换关系;会手口一致地点数 10以内物体,说出总数,认读10以内数字,区分几个和第几;理解昨天、今天、明天的含义,正确辨认前、后方位。

5-6岁

会从不同角度对物体进行分类,学习同时按两个维度对物体进行分类,有初步的概括能力;学习用多种方法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记录统计和自然测量;会把整体分成若干部分,体会相等与不相等、变与不变的关系;学会比较三个物体量的差别,体会量的相对性,按量的差异进行各种排序;通过操作活动初步体会量守恒、图形守恒等;能成组地数数及10以内倒数,并会按生活情景自编三句话的口头应用题;能正确书写10以内阿拉伯数字,培养其认真、整洁的书写习惯,学会辨认加号、减号、等号等;认识钟表,会看整点、半点,体会时间的不可逆性,知道应该珍惜时间;学会辨别自身的左右,体会空间方位(上下、前后、左右)的相对位置。

(四)语言方面

3岁

能安静地听别人说话或讲故事;会分辨普通话中容易混淆的语音,正确发出普通话中大部分语音;在生活和游戏中,能听懂简单的言语指令,并按简单言语指令行动;愿意用语言与人交往,能运用简单句表达自己的请求和愿望,并回答别人提出的简单问题;能朗诵简短的儿歌,复述简短的故事。

4—5岁

养成注意倾听别人说话的习惯,并具备根据言语指令连续行动或完成一项任务的能力;能用语言与别人交往,乐于当众说话,并能较准确地发出难发的和容易混淆的语音,大胆使用各种词汇;能初步理解作品,准确地回答问题并主动提问;能独立复述简短的故事、续编故事、朗诵儿歌和仿编儿歌;在生活和游戏中,会对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表现进行简单的评议。

5—6岁

有礼貌地听别人说话,能辨别声调、语调的不同,并正确的使用声调、语调和各种词汇;能在欣赏、理解作品的基础上,想象并体会作品的情景和感情;独立地朗诵诗歌和复述故事,会仿编儿歌和进行创造性讲述;可以通过观察比较全面的讲出事件完整过程,能针对某一话题展开讨论,能用清楚、连贯的语言说明自己的想法,并对自己和他人的表述进行简单的概括和评议。

第三节幼儿形成认知能力的过程

认知能力的形成主要体现在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方面,而在幼儿阶段,知识的掌握又是最基本的,也是认知能力形成的前提。

幼儿的各种认知能力在知识掌握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增强。

从知识的掌握人手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这是最佳的途径。

知识的掌握要经历一系列的过程,其中领会、巩固与应用是最基本的三个环节。

一、知识的领会

领会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的反应过程。

幼儿来说,就是关于新知识内容的直观映象的形成与抽象化的过程,它要解决的是知与不知的矛盾,也就是使幼儿由不知到知,由浅知到深知的转化过程。

领会知识是掌握知识的一个认识阶段,是掌握知识的开始环节,没有对知识的领会就谈不上对知识的真正掌握。

如没有对“和”的知识的领会就不可能掌握加法运算的问题。

因此,知识的领会是掌握知识的基础,是掌握知识过程中关键的一环,是巩固知识和运用知识的前提。

知识的领会是一个从低级到高级逐渐实现的过程,它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

(一)感性认识阶段

感性认识阶段是领会知识的初级阶段。

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直接反映的阶段,它是认识的最初来源。

要获得直观反映,就必须依靠一定的心理过程来完成。

如感觉、知觉、表象等。

在幼儿园教学中要使幼儿真正获得感性认识,就要从幼儿心理发展特点出发。

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

1.充分运用直观形式,形成感性认识

由于幼儿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就要注意联系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直观的教学,促进幼儿准确地感知材料。

幼儿园中直观方式主要有实物直观、模象直观和言语直观。

(1)实物直观:它是通过对各种实际事物的感知进行的。

幼儿认识蔬菜时,教师就出示白菜、萝卜等;认识蜻蜓时就观察其标本。

通过实物直观,可以使幼儿产生关于实际事物的感知觉和表象,有助于幼儿更准确地理解材料,也有助于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2)模象直观:它是通过实际事物的模型和图象的感知进行的。

如认识老虎就出示老虎的图片,认识青蛙就可以放青蛙的幻灯片等。

这种方式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同时,还可以根据观察的需要,“大变小”、“动变静”等方式,使不易观察到的部位清晰地呈现在幼儿面前,提高直观的效果。

这种直观方式,越来越成为现代教育教学的重要手段。

(3)言语直观:它是通过形象化的言语描述,引起幼儿的回忆、联想,使有关的记忆表象恢复或激起幼儿的想象活动而实现的。

如讲述故事、童话时,常运用言语直观。

运用言语直观可以使幼儿在感知材料和领会知识时,摆脱实物直观与模象直观所需要的时间、地点、设备等条件的限制。

同时,由于言语具有概括性的特点,因此,言语直观所提供的感性知识,能在幼儿头脑中形成一类事物的表象,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

言语直观还可以使幼儿在此过程中掌握语音、语汇、语法,发展言语表达能力。

上述这三种直观形式各有其优点和局限性:实物直观不易使人观察到事物的本质特征,如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模象直观容易造成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大小比例失调;言语直观不如实物直观那样生动真实。

在运用时,应注意把三种方式结合起来,发挥最好的效果。

2.利用感知规律,提高感知效果

各种感知规律是对幼儿进行教育、教学的依据,它有助于提高幼儿感知的效果。

(1)感知规律:

①差异律:是指被感知的事物必须与它的背景有所区别。

一般地说,差异性越大,对象被感知就愈容易、愈清晰、愈深刻。

例如,在白布上,显示紫色的茄子、鲜红的苹果等贴绒教具,这些感知对象就很醒目、突出,可以增强感知的积极因素。

这条规律非常符合幼儿的认识特点。

活动律:指在静止的背景上,使感知对象呈现活动的状态来增强感知的效果。

活动的物体更能吸引幼儿的注意,激发他们的兴趣。

③组合律:指从背景中分出对象,使感知对象在内容上或在时间、空间上组成一个有意义的系统,有助于幼儿形成规律性的知识。

如让幼儿按动物的不同类型来认识各种动物,这比杂乱无章地认识效果要好。

组合律利于幼儿抓住事物的特征,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加深对观察对象的理解。

(2)感知规律的利用与教育:

①感知的对象必须达到一定的、足够的强度,使幼儿能察觉到、引起清晰的感知觉。

如教师说话的声音不宜太大和太小,使每个幼儿都能听到即可;实验中让幼儿嗅东西的气味,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发生适应现象。

②要考虑知觉的选择性,提高感知速度。

如对象与背景的差别越大,对象越易被感知;在固定不变的背景上,活动的事物易被感知;物本身的组合形式,也是事物构成感知对象的重要条件。

例如在视觉中,凡是距离接近或颜色、形式相同或接近的容易成为完整的感知对象;听觉方面,物在时间上的接近也是从背景中分出对象的条件。

教师在讲课、板书、制作挂图、运用教具时都应当遵循感知规律。

如讲课时,重要的内容要加重语气,辅以适当的表情手势。

板书、绘画或绘制挂图,必须在大小、线条、色彩等多方面加以考虑,注意用一定形式的背景把感知对象衬托出来,使幼儿对知觉对象能明确认识,易感知。

3.丰富幼儿生活经验,增强理解能力幼儿在领会知识的过程中,对事物的感知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幼儿所具有的经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一切机会,来充实幼儿的表象,丰富幼儿各方面的生活经验,为理解打下基础。

如组织幼儿参观、游览,扩大幼儿视野,在日常实际生活中经常提醒幼儿留心周围的事物,丰富经验,以利于幼儿对各种材料的理解。

如何引导和评价大班幼儿的集体感

小、中班幼儿虽然已经开始集体生活了,但自己是班级集体中的一员的意识不强,也常常分不清自己与集体的关系,进入大班以后,幼儿的集体意识有了较迅速的发展,自我意识已从“主观自我”向“社会自我”转化,幼儿对自己的关注和认识也发展到对他人、对自己社会角色和所属集体的认知,集体感可以促进幼儿进一步摆脱自我中心的束缚,发展对他人和集体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对班级集体的巩固有很大的作用.所以集体感的培养成为大班集体管理的重点,针对大班幼儿集体意识的发展特点,教师要给予正确的引导与评价:

一、创设条件,正确引导

1.建立班级集体规则,形成自我约束的行为

教师给幼儿提出一些行为规范和在集体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规则,给幼儿适当的限制,让其形成为了集体利益而适当地控制自己的某些行为意识;让其知道集体具有制约性,学会处理集体与个人的关系,知道个人的言行会对班集体产生重要影响.如在各种比赛中,有的组由于个别幼儿的违反规则而落后,引起大家的批评,这种批评有助于幼儿为了集体利益而主动控制自己的违规行为,让幼儿形成自我约束的行为,渐渐地发现在集体中不能像家里一样随心所欲,必须受到集体规则的约束.

2.开展多种形式的竞争性活动

大班幼儿喜欢竞争的集体活动并追求活动的结果,教师可让幼儿在班与班之间,组与组之间开展比赛,幼儿只有从一次次的失败和胜利中体会、领悟到大家必须要有团结协作、互帮互进的群体意识和集体荣誉感才能获胜.如在分组进行大型积木的建构比赛时,有的组由于组员心齐配合好,很快搭建成功,而有的组却搭不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物.又如午睡起床进行自我服务能力比赛,有的组从一个个组员来看动作并不快,然而却获胜,有的组动作快的幼儿并不少,却落了个最后.在竞争性活动中,幼儿从多次亲身经历成功的喜悦和失败的苦恼中逐渐懂得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增强了集体荣誉感.

3.强化日常生活中的合作训练

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幼儿之间有许多合作的机会,教师应有意识地多开展有利于合作的活动:如羽毛球、结构材料、绷绷绳、牌、棋、拉力器等;使幼儿的合作意识得以强化,合作的水平得以提高.通过建立平等、自由、合作的环境,萌发孩子们爱集体的情感,让幼儿体验到集体生活的快乐.

4.明确要求,正面鼓励激发责任感

大班幼儿的责任意识有时还不是很稳定,因此,教师有必要帮助幼儿明确行动的目的、意义及规则,运用表扬、鼓励来激发幼儿的责任感,肯定幼儿的责任行为.幼儿得到了教师的肯定,会意识到自己有完成任务的能力,自信心增强,就更能出色地完成任务.因此我们在组织活动时,力争前后活动有一定的联系,让幼儿通过多次感知,获得积极、深刻的情感体验.

二、仔细观察,科学评价幼儿的集体荣誉感在日常生活中有各种表现,如喜欢参加集体游戏、为集体做好事等,教师可在一日生活中以下环节进行观察和评价:

1.是否缺勤.热爱集体的幼儿往往有较强的归属感和对集体生活的向往,因此他们是那种很少缺勤、并且在集体生活这表现得很快乐的幼儿.

2.是否关心、热爱集体中的其它成员.幼儿的集体感不仅表现为对自己作为集体中的一员的意识,还表现为他们对集体中 的其它成员,如教师、小朋友的关心与热爱,即幼儿的集体感也表现对集体成员的热爱.

3.是否喜欢参加集体活动.集体感强的幼儿对参加集体活动,如教师、小朋友的共同活动有浓厚的兴趣.无论在教师组织的集体活动中还是小组活动这都表现得积极主动、情绪愉快.缺乏集体感的幼儿在集体活动中常常表现得缺乏热情,甚至当教师未注意到的时候,从集体活动中退出.

4.是否能主动为集体做好事.集体感强的幼儿,对集体的事非常关心,能表现出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主动做对集体有益的事.如帮助教师打扫卫生、布置环境、从家里带来小动物和盆景布置自然角,给班里饲养的小动物带食物,给种植园地上的植物浇水拔草等,都是幼儿关心、热爱集体的具体表现.

5.是否关心班级和小组的荣誉.如参加班级或小组之间的竞赛活动时,对结果是否很在意,是否很关心自己的班或小组,在评比(如做操评比、小小运动会)中受到表扬或批评的情况下,集体感强的幼儿常常为集体的成功而自豪,为集体的失败而遗憾和不快.

6.是否努力争取和自觉维护集体荣誉.集体感强的幼儿愿意为集体的利益和荣誉克服自己的缺点,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努力争取和维护集体荣誉.比如,大班幼儿在参加集体之间的竞赛和评比活动时非常注意遵守纪律和活动规则,不使自己的行为为集体带来不好的影响.所以大班幼儿在关系到集体荣誉的情景和活动中,其行为往往比平时表现更好.

三、分析原因,个别辅导

在我们的实际班级管理中,会有个别幼儿集体荣誉感不强,甚至对集体漠不关心,更谈不上与同伴、老师合作了,那我们又该怎么办呢

这部分幼儿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教育原因,目前独生子女较多,子女都会成为全家人的掌上明珠,在一些家庭中,家长的教育理念出现问题,就会一切事都会围着孩子转,孩子在家庭教育中就不自觉地养成了一切以“我”为中心,不会去理会其他人的感受;有的家长由于过分溺爱孩子,还会不允许自己的孩子与别人交往,这样难免孩子就会不关心他人,不关心集体,也就谈不上什么集体荣誉感了.二是班级教育中有意或无意地疏远了孩子,这些孩子一般不太受老师们喜欢,他们的一举一动得不到老师的认同或者鼓励,时间一长,他就会觉得这个班集体与他的关系不密切,对集体的事就会漠不关心,当然也就不会有集体荣誉感了.

1.与家长密切配合,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

对集体荣誉感不强,合作意识淡漠的个别学生,教师应及时与家长沟通,共同关心、爱护他,用心去教育、感化他,使他觉得他也是班级中重要的一员,愿意努力去为班集体做事,哪怕他做的是一件不起眼的小事,我们也要不时时机地表扬他,鼓励他,使之产生一种自豪感,同时使他们知道,集体的荣誉与成功靠每个集体成员的努力;个人的进步和成长也离不开集体的帮助.家园共同创造轻松、快乐的教育环境让孩子成为一个受欢迎的小朋友,使其在集体里感受到自豪和骄傲;感受到集体就是一个温暖的大家庭,从而萌发爱集体的情感.

2.为幼儿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同伴关系

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充分考虑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及兴趣需要,尊重幼儿,把幼儿当作有主观意识和独立人格的人,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如,班上发生违反规则的事件时,应采用集体讨论的方式,鼓励幼儿提出自己的看法,在平等对话的基础上形成集体舆论,这样做会使幼儿有一种充分被重视和被接纳的感觉,幼儿从教师处得到了信任与尊重,慢慢地也会产生尊重他人的意识,从而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心.同时为他们提供成功的同伴经验,有意识地为同伴关系不良的幼儿创设同伴交往的情景,让幼儿思考如何解决同伴之间交往的问题,使他们认识到哪些行为是恰当的,哪些行为是难以容忍的,我们应尽量多给幼儿创造自由交往的机会,鼓励幼儿参与集体活动,启发他们互相交流、磋商、协调,让幼儿在宽松、和谐的集体生活氛围中感受到快乐,促使幼儿之间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共同进步、彼此关心的友爱关系,让幼儿全面、健康、和谐地成长.幼儿爱集体情感的培养是个长期的过程,我们在幼儿一日生活中,通过幼儿自身的体验以及教师家长良好的情感的感染,循循善诱,用爱的乳汁点点滴滴地浇灌了孩子的心田,激发孩子们爱集体的情感,辛勤地浇灌,带来了孩子们健康成长的回报.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30318/148756.html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