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其他范文> 正文

《我与地坛》读后感_1800字

《我与地坛》读后感1800字

关上书,闭上眼。我听见风在吹,听见小号,定音鼓,大提琴,圆号和长笛的合奏。听见鸽子的哨声,听见冗长的蝉唱和树叶哗啦啦的取笑,听见风铃响,听见空旷的啄木声。我想这是地坛的呼吸,我听见史铁生这么告诉我。他说,你听,地坛。
1972年,史铁生21岁,在本该狂放不羁的年纪失去了双腿,48岁患上了尿毒症,60岁,2010年突发脑溢血辞世。史铁生在最初也曾失意消沉,自暴自弃,但这并不能击垮史铁生坚强的意志。21岁的年纪,双腿瘫痪就不仅意味着生理功能会有重大缺陷,身体行动很不方便,起居生活自理困难,而且还意味着由于生活在精神构建尚不健全的社会圈子里而难免不受到其他人歧视和冷漠。
绝望的苦闷曾一度攫住了史铁生,但他没有沮丧消沉。他很幸运地结识了地坛。是这个看似沉寂、荒凉、萧瑟、幽深,实则醇厚沉重超然博大,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园子给了他以沉静与抚慰,帮助他排解命运之神的恶作剧造成的烦恼和郁闷,启迪着他的心灵与智慧。
说不明白是史铁生造就了地坛,还是地坛成就了史铁生。反正,就史铁生个人而言,地坛带给他更多的是对生死,命运,苦难,人性的思考,这是他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他一天到晚都耗在这园子里,在地坛的庇护下学会了用另一个角度来看待着自身与世界。地坛带给他的是生命层次的升华,从此不在局限于残破而衰败的躯壳里。
史铁生写地坛是为了等他而历经沧桑四百多年,这四百多年里,地坛褪去表面的浮华,荒芜而苍凉,如同失魂落魄的他残废之际悲惨黯淡。这座园子映照了作者的生存状态,但又以自身独有的生存方式让作者得到了生命的启示。有些东西被改变了,但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映照的每一处坎坷;譬如园中最寂寞时刻才高歌的雨燕;譬如那些雪地上让人浮想联翩的孩童脚印;譬如那些站到世界尽头的苍黑古柏;譬如暴雨之际让人遐想到夏天的草木与泥土的气味;譬如秋风中早霜与落叶混合着的熨帖而微苦的味道。这就是地坛所不能被改变的东西,正映照了史铁生写的,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而这不衰败的园子,成了他生命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引发了他对生命的思考:
第一个是要不要去死?第二个是为什么活?第三个,嘛要写作?
史铁生坐在园子里想了几年,得出了第一个答案,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是一件无论怎样耽搁也不会错过的事。至于为什么活着?死,是一件不必着急的事,并不证明是一件必要拖延的事呀。可我们总是决定活下来,因为我们想活着,因为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第三个,干嘛要写作?不仅因为有一天为了让那个躲在园子深处坐轮椅的人,有朝一日在别人眼里有些光彩,在众人眼里也能有个位置。更多的是为了母亲,为了让她骄傲,这在史铁生写作的全部动机中占了很大比重。
而史铁生的母亲走得太早,而他明白得也太晚,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他总是独自跑到地坛去,不曾想这以后她会怎样?最深刻的描写是一段母亲寻找在园中独坐到太晚的史铁生,而最深沉的悔痛是史铁生的一句,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走过我车辙的地方也有过母亲的脚印。
虽然史铁生错过了母亲,但也遇到了更多的人,一对相濡以沫到老的中年夫妇,一个热爱唱歌的小伙子,一个真正的饮者老头,一个朴素优雅的中年女工程师,一个最有天赋却被埋没的长跑家,一个漂亮而不幸的小女孩,一个疼爱妹妹的小男孩。他看着这些平凡甚至苦难的人的生活,学会了从中发现生命的真谛。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存在么?如果把残疾,疾病,丑陋愚昧,卑鄙,和一切我们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那么人间的剧目就要全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肥力的沙漠。
我常以为是丑女造就了美人。我常以为是愚氓举出了智者。我常以为是懦夫衬照了英雄。我常以为是众生度化了佛祖。
史铁生说,活着不是为了写作,写作是为了活着。当我们看穿了生命不该被写作绑架时,就粉碎了一场阴谋。但就真的自由了么?怎么可能!你别忘了,人真正的名字叫作欲望。你是消灭欲望同时也消灭恐慌,还是保留欲望同时也保留人性。人就是在欲望中能够保留住人性才被称作人。
史铁生觉得,他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真是玩得太久了。必有那么一天会听见喊他回去。这便是那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死亡。但是当他沉静地走下山去,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当然那不是他,也不是你,更不是我。但是,那不是他吗?那不是你吗?那不是我吗?

本文由 文言宝 整理,转载请保留链接: https://www.wenyanbao.com/html/20221226/6870.html

猜你喜欢